正文 第1章 正史別解(1)(3 / 3)

在趙匡胤看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賑濟了災民,不使他們鋌而走險;二是增加了國家軍隊的數量,有利於加強國防。但趙匡胤忽略了一點,當這種賑災體製被無限放大的時候,其對國家財政,對社會發展都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康定元年(1040年),時任禦史的歐陽修寫了一篇有名的政論文《原弊》,其中說到:“一遇凶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也就是說,每當出現大型自然災害,國家就去受災地把災民招募為兵,健壯的到首都去做禁兵,瘦弱的就留在地方當廂兵。而且這個項目在當時還是帽子工程,“吏招人多者有賞”,於是,很多官員一生中最大的政績不是造福一方而是募集流民。

一代名相富弼與人閑聊時常常跟人提及他在慶曆八年(1048年)所做的事。這一年河北地區鬧水災,富弼成功地在流民中招募了數萬人的軍隊,並因此受到朝廷晉級工資的嘉獎。

翻閱皇祐元年(1049年)富弼給朝廷所上的謝恩表,我們可以看到富弼的成績“農民流入京東者30餘萬……遂募伉健者以為廂兵,既而選尤壯者得九指揮,教以武技,已類禁軍。”按宋朝軍製,一指揮為500人,九指揮就是4500人。值得一提的是,這4500人並非富弼所募集的全部數額,充其量隻是其中的“尤壯者”,至於在這些“尤壯者”之外還有多少非“尤壯者”,那就不得而知了。而且這樣大數額的招募在有宋一代也並非什麼新鮮事。

根據《宋史》記載,僅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就曾招募各地流民25000人入伍。“河朔流民寓京東者如舊製招募教閱,以為忠果二十指揮,分隸河北總管司,以除盜恤饑。而河北及熙河路修城壘,河北所募兵五千人,熙河亦三千人。修京城,以廢馬監兵置廣固、保忠凡十指揮,亦五千人。”到北宋中後期,朝廷所管轄的兵數更是一度高達1259000人,是開國之初的六倍還多。這麼多兵,要消耗掉多少財政呢?根據蔡襄在1064年前後上奏的《強兵篇》所說:“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民何得不困?”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五都被拿去養兵了。如此再加上國家各級公務員(官)基本工資福利,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更遑論拿錢去搞什麼建設,發展什麼生產了。

到最後,被活活窮死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力比多”和兩篇名文

為什麼都是人,別人能寫出千古名文,而你絞盡腦汁卻寫不出半個字?或許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確實缺少了某種激素。

袁枚《祭妹文》“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聲聲帶淚,字字泣血,如鯁在喉,不忍卒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冬,袁枚三妹,一生飽受婚姻折磨的袁素文病逝於江蘇上元,袁枚扶柩在旁,親送其下葬,寫就此文。

袁素文名機,素文是她的字。一歲時,父親指腹為婚,將其許配給了高八尚在腹中的兒子。高八跟素文父親不熟,但高八的哥哥高清生前卻是素文父親的好朋友,當年高清因一起府庫虧空案鋃鐺入獄,是素文父親不遺餘力地四方奔走,高清才最終得以平反昭雪。

高家對此感恩戴德,高八更是指著夫人脹大的肚子對素文父親說,這娃娃若是男兒,就與袁家搭一門親事,以報袁家的大恩大德。

時間一晃很多年,袁素文23歲時,高八突然派人捎來一封書信,說自己兒子身染疾病,不宜成婚,還請貴府小姐另謀高就。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袁素文一聽要解除婚約,終日啼哭,甚至絕食抗爭。

等高八死後,高清的兒子才把真相告訴袁家人,原來高八兒子並非有病,而是有“禽獸之行”:品行惡劣、性情暴戾、行為輕佻、言語粗俗、吃喝嫖賭、無所不為,高八怕以怨報德,才向袁家人撒了個謊。但盡管如此,懷著“一念之貞”的袁素文還是不顧日後痛苦,堅持並願意出嫁。

嫁到高家後,才發現高八之子比想象的還要遭,一副無賴嘴臉,他不僅自己不讀書,還不準袁素文讀書,甚至連針織女紅都不許袁素文做。為了外出嫖妓,他先是賣盡家產,後又向袁素文逼索嫁妝,不答應就拳打腳踢,有時急了還會用火燒袁素文的大腿骨,婆婆前來勸護,他連母親一起毆打。最後賭博輸了錢,因無力還債,竟要拿袁素文做抵押。

無奈之下,袁素文被迫與其解除婚約,但之後袁素文悶悶不樂,不見笑顏,偶然小恙,也不醫治,最後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