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正史別解(2)(2 / 3)

根據記載,劉鬆年生於1155年,嶽飛死於1142年,其生活的時代離嶽飛不遠,在其繪畫創作的高峰期,一些見過嶽飛的人尚在,而劉本人又對嶽飛抗金始終存有敬意,那麼此畫中的嶽飛形象就不存在詆毀之嫌。清人阮元也曾見過此畫,他在《石渠隨筆》卷3《劉鬆年宋中興四將圖》中說:“嶽飛麵大而方,廣額疏眉,兩頰甚豐,目圓鼻尖,自口以下,重頤甚長,無髭須。”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中興四將圖》裏的嶽飛差不多,而與嶽廟裏的嶽飛就差太多了。但此畫中的嶽飛就是曆史上真實的嶽飛嗎?恐怕也非如此。

中國人向來就有為尊者諱的傳統。明郎瑛《七修類稿》說嶽飛有個綽號,叫“大小眼將軍”。1141年,南宋與金達成和解。根據和解中的條款,1142年,金國派人送高宗生母韋賢妃及宋徽宗的靈柩回國,在途中,韋賢妃曾問隨從:“大小眼將軍如何?”隨從回答:

“嶽飛已死。”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嶽飛“大小眼”一事已是家喻戶曉,連就身在金國的韋賢妃也不例外。可在劉鬆年的畫中我們卻無法察覺這一點,另外一個無法察覺的還有身高。

1124年,今河南河北地區發生水災,北宋王朝按慣例從災民中招募士兵,招募分三步進行。首先是用標有刻度的木挺量身高,其次是測敏捷度,看能否跳躍和騎馬,最後是測視力。凡合格者再根據各人的身材高矮分配到各軍。當時各軍對身高都有硬性要求:如天武第一軍(步兵)須五尺八寸、龍衛軍(騎兵)須五尺七寸、神威軍(步兵)須五尺四寸、威遠軍(騎兵)須五尺三寸五。嶽飛考上兵後被分配到的軍隊是隸屬於騎兵兵種的廣銳軍,而廣銳軍對士兵的身高要求是五尺五寸,按一宋尺等於今30.72厘米換算,大約就是169厘米。再根據嶽飛微胖的身材套用現在的身體健康指數估算嶽飛的體重應在75公斤左右。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嶽飛的基本信息如下:嶽飛,男,漢族,河南省湯陰縣永和鄉孝悌村人,1103年生,身高170厘米,體重75公斤,身體健康,麵白無須,微胖,耳大臉圓。

假如朱元璋進攻日本

甲午海戰、馬關條約、南京大屠殺……中國跟日本有著說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當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計劃付諸實施,也許……中國與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是唇齒相依的鄰邦,曆史上有過漫長的蜜月期,如漢唐。也有過水火不容的時候,後者最典型的莫過於元朝時忽必列的兩征日本,其聲勢浩大,規模可謂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國的時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過進攻日本的打算。一切得從倭寇說起。

“倭寇”是明朝的關鍵詞之一,“倭患”一直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盡管在後期有諸如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的一力抗擊,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紀,連續三次發布鎖國令的時候,“倭寇”才真正意義上在我國東南沿海絕跡,“倭患”也才真正解決。

早在朱元璋統治的洪武時期,倭寇就長期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騷擾。據統計,洪武年間有記載的倭寇入侵達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過兩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可謂殫精竭慮,絞盡腦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鎮守廣東,在沿海要地設置衛所,派兵防守,同時發國書給日本諸國(當時日本正處於分裂的“南北朝”時期)表達了自己希望與日本諸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一起消滅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願望。但當時的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詮以“倭寇乃九洲海賊所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著眼於長遠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楊栽等七人出使日本,並親自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信中稱“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害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備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

如為寇賊,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至其國,縛其王。”

接到信後,日本國的懷良親王大怒,斬殺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數扣留,朱元璋的這一次交涉毫無成果可言。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趙秩經過一番驚險的周旋和唇槍舌劍後,終於軟化了懷良親王的立場。懷良親王派和尚祖來捎帶了大量的貢馬和土特產向明朝“奉表稱臣”,而且還送還了七十多個被倭寇抓去的中國人。朱元璋十分高興,在皇宮設宴款待日本來使,並賞賜了大量的財物。考慮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還派了八個和尚護送祖來回國。但是朱元璋對當時的日本缺乏最起碼的認識,他高估了懷良親王的影響力,懷良親王隻是一個親王而不是國王,他的意誌並不能代表整個日本國的意誌,那麼當時最有勢力的日本國王是怎麼想的呢?說來還真是湊巧,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與懷良親王相反,他並不認為跟中國交好是一件多麼急切而急需解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