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瘟疫年代(6)(1 / 2)

巴斯德是個化學家,偶然地進入醫學領域並取代巨大成就。他開始從事細菌學研究並非也為了治病,而是為了解決酒變苦變酸的問題,巴氏殺菌法問世後,不僅酒不苦不酸了,各種食品也能長期保存和安全了。因為認識到細菌的存在,他相信每一種傳染病都是因為一種微生物在生物體內的繁殖造成的,如果把這種微生物減毒或者滅活,製成疫苗,就能夠起到預防作用。巴斯德給了琴納的辦法以理論基礎,並從一種微生物應用到多種微生物。

晚年的巴斯德集中研究炭疽和狂犬病。當時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巴斯德團隊從1881年開始研究狂犬疫苗,1885年在人體上實驗成功。如此不世出的奇才,居然連醫學院的教授都混不上,因為在法國醫學界的眼裏,搞研究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1876年德國東普魯士一個小鎮上的一個醫生,發表文章表示發現了炭疽菌,並發明了從血液中提取細菌的方法,這位叫羅伯特·科赫的人和琴納的情況相似,也是非專業研究人員搞出了重大發明,1880年科赫調到柏林皇軍衛生局,在那裏大力呼籲廣泛推廣巴氏滅菌法,加熱消毒外科手術器械,並繼續健全微生物學方法,1882年發現結核菌。1883年德法聯合在埃及的亞曆山大研究霍亂,又是科赫首先發現霍亂菌,盡管後來發現1854年意大利科學家帕西尼已經發現霍亂菌,但是無人重視,科赫確實是獨立發現霍亂菌的。短短幾年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科赫成為能和巴斯德並肩齊驅的微生物學大師。

1894年,香港大鼠疫,出身巴斯德研究所的耶爾森和科赫的弟子北裏柴三郎代表兩位科學巨人在香港展開了一場發現鼠疫病源的競爭,以耶爾森的勝利告終,為法國人板回一城,至此烈性細菌性傳染病的病源均被發現。

二十世紀,在人們眼中,剩下的隻是等待治療方法的出現,傳染病一個又一個被征服,直到再無一病可傳播。

西班牙大流感徹底粉碎了這個美好的夢想。

劫後餘生

流感已經成為常見多發的傳染病,在沒有全球大流行的年代,流感也每年在各個地區流行,流感引起的肺炎是老年人的一大死因。在過去甚至現在,也是嬰幼兒的一大死因。流感的死亡率雖然不高,可是由於感染者甚眾,高峰時會達到總人口的25%,這種情況下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其總數也很驚人。

各國政府和WHO對流感的重視,主要原因是因為1918年大流感的恐怖後遺症,擔心再一次出現同樣的災難。

對於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率,一直爭議不休,重點在於2000萬到4000萬的死亡數字是否被低估上,因為當時統計資料非常不全,加上正值一戰,也沒什麼人用心統計病死的人數。有人認為,僅僅印度就有2000萬人死亡,因此數字的上限應該提高到一億。不管是什麼結論,1918年大流感絕對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