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豬的陰影(2)(1 / 1)

原以為很艱難的試驗竟然出奇的容易,蕭普很快從病豬粘膜上分離到一種細菌,分析之下,正是流感嗜血杆菌。

對此,蕭普無法置信,因為1918年的試驗證實,流感嗜血杆菌不是流感的病原。

接下來,他們將流感嗜血杆菌滴進健康豬的鼻腔,結果豬得病了,在豬的呼吸道裏發現了流感嗜血杆菌,這是曆史上第一次證明流感嗜血杆菌能致病的試驗。

剛剛去世兩年的費佛在墳墓裏開心地笑了,最終還是證明他發現了流感的病原。

蕭普和劉易斯和歡喜異常,因為他們證實了流感嗜血杆菌能夠導致流感,也證實了豬流感的存在。

但是,歡樂總是短暫的。

美洲瘟疫背後的遺忘

他們用第二頭豬重複了這個試驗,這次並沒有得病。他們把這頭豬養了好久,直到實在看不出任何疾病症狀是才殺死它,解剖後也找不到流感嗜血杆菌。其後他們重複了十幾次,沒有一次有生病的跡象。

第二年,中西部豬瘟流行,對他們來說,是研究豬流感的好機會。蕭普和劉易斯再次采樣,得到的還是流感嗜血杆菌,但是試圖感染健康的豬,還是無一成功。

墳墓裏的費佛笑不出來了,蕭普和劉易斯垂頭喪氣,流感的病原依舊是一個不解之謎。

蕭普雖然很是灰心,但他並非一無所獲。和1918年的科研人員相比,他的最大優勢是有了可以任宰任殺的豬作為動物模型,讓他可以放手做各種試驗。在試驗中,他觀察到病豬的粘膜樣品確實能夠在健康豬身上引起流感,說明存在著還沒有發現的東西。

蕭普和劉易斯決定繼續研究下去,把這種東西找到。

但是,劉易斯已經沒有機會了,在下了上述決心後不久,劉易斯前往巴西,研究被稱為美洲瘟疫的黃熱病。

這是一項洛克菲勒研究所前仆後繼的悲壯的事業,在劉易斯之前,已經有四名洛克菲勒研究人員殉職,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人野口英世。

黃熱病病毒可以引起出血症,主要存在與非洲和南美,1899年美國軍醫沃爾特·裏德證明黃熱病不是通過接觸傳播,而是經過蚊子叮咬傳播的,同時也認定是由病毒引起的,不僅從古巴清除了黃熱病,也使得巴拿馬運河順利地完工。1905年新奧爾良黃熱病流行時,采取滅蚊的辦法,使得這次流行的死亡人數大大低於以前的流行。

1918年,任職於洛克菲勒研究所的野口英世來到厄瓜多爾研究黃熱病,從病人身上分離出鉤端螺旋體,認為是黃熱病的病原。

野口英世出身清苦,曾入北裏研究所,但因出身不正而倍受歧視,後來來到美國,1911年成功地培養出梅毒螺旋體而名揚世界,後來還有不少成就,從1913年獲得諾貝爾獎提名,其後除了一次大戰的那幾年,年年獲得提名,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的鎮所精英之一。

野口英世成名之後,曾經回日本探親,受到舉國歡迎,但依然被日本醫學界所冷落,致死他沒有回國報效。黃熱病鉤端螺旋體之說一問世,受到美國很多科學家的質疑,大家還是傾向於裏德的病毒說。野口英世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於1927年親赴加納,希望在那裏能證明自己的發現,不幸於1928年染黃熱病而去世,終年51歲。

關於野口英世之死還有一種說法,是他不能麵對失誤,故意染上黃熱病而自殺的。

1928年,野口英世流年不利,不僅黃熱病的發現受人質疑,沙眼病原的發現也基本上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