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調適好你的就業心理(1 / 3)

畢業的大學生除了做好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麵的準備外,還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具備一定的心理適應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心態,並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

一、樹立競爭觀念是大學立足社會的必備條件

競爭,既為了自己方麵的利益而跟別人爭勝。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優勝劣汰的社會。因此,樹立競爭觀念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必備條件。大學生應當認識到:社會競爭是激烈的,任何人都無法回避,每一個人都必須在大風大浪中去搏擊,求生存、求發展。如同小鳥經過一定時期的喂食,必須離開鳥巢,展翅高飛一樣。因此,大學生要樹立勇於競爭的觀念,並且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培植、強化這一觀念。當然,這裏指的是公平競爭、有序競爭。

就業良機是客觀存在的,它需要求職者主動去注意、發現和競爭。有這樣一則故事:三個人一同散步,其中一人發現地上有一枚閃閃發光的金幣,他的眼睛頓時凝固不動了!幾乎同時,另一人也驚喜得大叫起來:“金幣!金幣!”但話音未落,第三個人已經俯身把金幣拾到手裏。這說明了機會是屬於那些善於主動采取行動的人。如果你光是在一邊抱怨和等待,而不采取行動,好的工作崗位是不會白白送到你麵前的。尤其在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些大學生存在著“坐、等、靠”的心理,等著讓招聘單位來發現他、認識他、錄用他,等著讓學校和老師推薦,這隻能是一廂情願的美夢而已。過去那種“我是天之驕子”、“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毋庸置疑,求職擇業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以每位求職者都不能抱有幻想和僥幸心理,要積極行動,參與競爭。因為“雙向選擇”的過程,就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間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認可的過程。在求職擇業時期,要積極主動通過各種途徑關注就業信息,在沒有目標的條件下,可以有選擇地全麵“撒網”。因此畢業生要學會毛遂自薦,要主動與用人單位聯係,主動宣傳自己、推銷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以引起招聘方的關注和認可,讓用人單位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最終選擇自己,早日達到就業目標。

大學生就業製度的改革,為大學生提供了公平參與競爭的環境和機會。一方麵,在“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就業原則下,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擁有對用人單位、就業方式的選擇權。另一方麵,大學畢業生在擁有就業主動性的同時,也將麵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畢業生之間為了能選擇到既可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又能滿足其生存、發展需要的職業,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用人單位之間為了能招聘到素質高、能充分滿足自己工作需要的人才,也在進行競爭。這種種競爭,對資源配置和人才的配置組合起著優化作用,是調節擇業行為的基本手段。就業競爭不可避免地給強者帶來機遇,使弱者麵臨危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生物界生存和發展的普遍法則,大學生就業也無法逾越此法則。大學生應珍惜這個機遇,勇於競爭,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

要想在求職擇業中取得成功,僅僅擁有競爭的勇氣是不夠的,還必須善於競爭。善於競爭體現在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實力和良好的競技狀態。在求職麵試時情緒一定要輕鬆自如,要克服情緒上的焦慮和波動。如果一個人自始至終地以良好的情緒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競爭中獲勝。要做到善於競爭,還要做到在麵試時儀表端正、舉止得體,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鍛煉出良好的口才,交流時口齒伶俐、表述清晰;合理利用有關規則等。此外,個人簡曆書本化,求職麵試套裝化,交往個性公關化,也同樣是推銷自己的競爭手段之一。

二、正視自身、正視現實,知道自己能幹什麼

正視自身就是要對自我有充分的認識。正確認識自我能幫助大學畢業生合理設定自己的就業目標,它是求職者邁出擇業成功的第一步。正確認識自我,包括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能力、特長、性格等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職業崗位與自己的關係,認識到自己具備的優勢、劣勢和發展潛力,做到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貶低自己。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有助於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結合起來。美國職業指導專家帕森斯認為職業選擇包括了三個主要步驟:一是認識自我,即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誌向、能力、性格等因素;二是了解職業環境,即清楚各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不同職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各種職業的利弊、報酬和晉升機會等;三是決策,即在對前麵兩個因素進行明智思考的基礎上做出合理選擇。可見,在職業選擇中,正確評估自身特征及其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因素,是正確選擇職業的重要前提。

就業現實是客觀的,大學生應該正視這個現實,既不幻想,也不逃避,無論它對自己有利或不利,都應當以一種樂觀自信的心態去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大學畢業生,在遭遇挫折後,常常抱怨,抱怨現實,抱怨社會。如抱怨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太少,抱怨就業的機製不完善,抱怨國家就業製度改革的步伐太慢等等。然而,作為畢業生應該認識到這是現實的客觀存在,是每位畢業生必須麵對的現實。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國家將盡可能為大學生求職擇業提供合適的環境,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天地。當然,要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和就業機製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仍需一個探索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夜之間使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決,大學生就業也不可能做到隨心所欲。“雙向選擇”不等於自由擇業,有關部門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調控,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這是由國情決定的。大學生應理智地麵對現實,在現實中求發展。

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就要求大學生對自己有個合理的定位。合理定位就是大學生要根據就業市場的發展趨向和特點,全麵結合自己的綜合情況,確立求職應聘的指導思想與基本條件。

合理定位應包括擇業目標(單位、職業、地區、經濟條件等)、實現目標的條件(性格、專業、能力、健康狀況等)、實現目標的方法步驟(麵試、自薦、試講或試用)幾個方麵。

合理定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大學生以社會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為**,深入對自己的能力、專業、品質、心理等因素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理性、客觀、科學,就能準確地測定出自己到底適合幹什麼樣的工作,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到底有多高,自己的發展潛力到底有多大。可見,隻有合理定位,才能客觀確定自己求職的方向和目標,才能科學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才能找到適合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崗位。

因此,大學生在正視自身和正視現實以後,在求職應聘中必須學會正確定位,拋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積極爭取就業機會,將自己的心理調整到一個最佳狀態,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和社會的對接、專業和崗位的接軌、成功和發展的統一。在科學定位上,大學生一是要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和人才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在改革大環境下,大學生成長、成才和成功的條件與過程;二是要全麵深入地評價自己的現實條件和綜合素質,確定自己的職業趨向和職業價值;三是要探索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社會需求結合的環節與策略,切實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需要的高度統一。

小陳是一名省屬普通工科院校的畢業生,所學專業是社會需求比較少的冷門專業,但卻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得到了師生們的廣泛好評。原來這得益於他合理的職業定位。

小陳在大四一開始,就全麵了解當年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然後,客觀地審視自己:自己有什麼特長?同別人相比,自己有什麼優勢?最喜歡幹什麼?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最能發揮和體現自己的個人才能和價值?通過對自己的客觀認識,他認為,自己所學的機械類熱加工專業目前是比較冷門的,就業形勢不是太好,而且他自己對今後從事該工作沒多大興趣。相反,四年的大學校園社會活動,使他發現了自己有另一方麵的才能和特長,那就是宣傳和新聞采編工作。在大學裏,他長期擔任學生會幹部,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曾成功主持過多項大型活動的宣傳策劃,在省市報刊上也發表過好幾篇文章,且一直從事校報的主編工作,他認為自己很喜歡這一職業。因而他希望到報社從事新聞或者編輯工作。但轉而一想,他又覺得,自己畢竟不能同那些新聞和中文專業的畢業生相比。那麼,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呢?突然,他想到了自己是學工科專業的,而新聞和中文專業的學生不懂工科,自己的優勢就在於,既有工科專業知識,又有新聞和宣傳工作的基礎,所以最適合去企業從事新聞和宣傳工作。想到這裏,他眼前一亮:對,就去一家大企業從事宣傳工作。他把自己所知道的大企業一一羅列出來,認為一家有名的國有大型鋼鐵企業最合適。那裏十分重視企業文化,重視企業宣傳工作,而且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家裏也很支持他的想法。於是,他開始了求職曆程。

小陳認真準備了自己的求職簡曆和自薦材料,主要是突出自己的工科專業基礎知識和宣傳工作方麵的特長,如自己在大學裏發表的文章、策劃的活動和獲得的獎勵證書等等。因此,他強調了自己具有新聞專業學生和工科專業學生兼有的優勢。這是他簡曆的“賣點”。

拿著這份簡曆,他直接去找這家公司。公司幾位經理在共同麵試他的時候,他們故意挑剔地考他,但他都能對答如流。因此,公司領導們當場就拍板錄取了他。

小陳就讀的學校並不是名校,所學的專業也不是很熱門,但他能一次求職成功,並且是他十分滿意的單位。因此,他是一個成功的求職者。他的成功訣竅在什麼地方呢?訣竅其實很簡單,這就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最大優勢是什麼、自己最希望做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找什麼樣的單位,也就是說,他的就業目標定位非常明確,他的優勢正好是用人單位最缺乏、最需要的,所以他能一舉成功。

其實找工作也不是很難,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最大優勢是什麼?最想幹的職業是什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最希望、最適合做的工作,隻是能不能正確地認識清楚,準確地了解自己而已。二是尋找一個你最希望最適合且它又最需要你的優勢的用人單位。如果找到了這樣的單位,就業就宣告成功了。當然,可能這樣的用人單位一個都沒有,這就說明你的要求太高了,你必須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也可能這樣的用人單位很多,這也需要你綜合考慮其他因素來選擇其一。

由此可見,大學生找工作不隻是幾個月的事情,還需要多年的準備和積累。比如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如何增強並發揮自己的優勢;再如,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職業,希望幹什麼樣的工作最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體現自己的價值,等等。這些問題顯然不是三五個月能夠解決的,需要大學生從大學生活開始就積極地積累和準備。

小段是一所普通師範院校的畢業生,由於專業較冷僻,找工作比較難,再加上自己出身於農民家庭,在城市裏沒有什麼親朋好友,學習成績又居於中流,求職謀業完全要靠自己努力。不過要他隨便找一家單位就業,他又心有不甘。為此,一進入大四,他就開始就業的準備工作。

首先,他分析了自己的情況,覺得自己的英語、計算機水平一般,個人專長也沒有什麼顯著的,所學專業也比較冷門,想來想去,他製訂了找工作的兩個目標。最低目標:本市任何能維持他生存的單位,隻要能解決其戶口問題;最高目標:在本市有一定影響和地位的單位,工資福利條件比較好,並能提供較多的發展機會。他決定先實現能留在本市的最低目標。於是,他一方麵聯係已畢業的老鄉、師兄師姐,請他們為自己提供就業信息;另一方麵,他從網上搜索有關就業信息,看到合適的用人單位就給這些單位發E—mail,將自己的求職信和簡曆從網上發過去。至於職位要求,他沒有做過多的挑剔。

一星期後,他終於收到一家職業學校的回信,該學校要求他先去實習一個月,如果實習情況滿意,就錄用他。一個月後,學校覺得小段盡管工作經驗不足,但他能認真學習,虛心請教,而且工作認真負責,決定錄取他。同時,學校提醒小段,學校工作待遇等方麵的情況不是太好,房子隻能靠自己解決,讓他好好考慮,一個月後再簽協議。小段認為,雖然這家單位待遇不是太好,但這畢竟是自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可以解決自己留在本市的問題,如果以後還能找到更好的單位,再與這個學校解釋,相信他們會理解自己的。因此,他答應回去考慮,一個月後再決定是否簽協議。最低目標的實現,使小段非常開心,自信心大增。他想,隻要自己努力去找,也許還能找到更好的單位,實現自己的最高目標。於是,他又積極起來,不到一個月,又聯係上另一家公立高中。他覺得這個學校各方麵的條件比職業學校更好些。在取得職業學校的諒解後,他與公立學校簽訂了協議。

小段找工作的方法形象地說就是“騎著驢找馬”。當前有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是因為沒有工作可做,而是覺得工作不好、不願意去做,在機會麵前猶豫再三,結果就成了“失業”者。小段把找工作的目標定為最低目標和最高目標,先實現最低目標,然後再努力去實現最高目標。這種先低後高的就業目標既保證了自己有工作可做,不會失業,也使自己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去爭取更好的機會,實現自己的最高目標。

三、自信是推動求職擇業成功的動力源泉

自信是成功的秘訣之一,沒有自信,人生便失去意義;缺乏自信,人生便失去成功的可能。許多學生求職失敗,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成功,而是因為他們不敢去爭取,或不敢不斷爭取。自信是大學畢業生擇業成功應當具備的重要心理素質。自信是對個人自我價值的表達,是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估計,堅信自己能完成任務、達到目標。對任何人來說,隻要相信“我一定行”,相信自己的實力,就會滿懷熱情地向既定目標前進。一個求職者,隻有堅信自己有實力能勝任某項工作,才能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和從容不迫的風度,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信任。而缺乏自信的人常常為一點小的挫折而過分自卑,或盲目羨慕別人,忽略自身長處、低估自身能力等,這些行為表現都不利於畢業生就業時的自我推薦。A·克拉克說得好:“自信的人力量強大,懷疑的人力量薄弱。強烈的信念遠勝於盛大的行動。”有了自信,就會相信自己。求職擇業往往是這樣的,相信你能,你就能!自信是推動求職擇業成功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