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調適好你的就業心理(2 / 3)

心高氣傲是一般年輕人的“專利”,某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小王就是一位心氣很高的畢業生。他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擔任班級、年級、學校的主要學生幹部,榮獲過校級、市級、省級等各種“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稱號。小王從小到大一直能夠比較好地處理學習和工作的關係,大學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各項工作完成得很好。不論從哪方麵看,小王都是一塊當幹部的好材料。而小王的職業目標也是國家機關的公務員。所以,他在經過認真的思考和複習準備之後,凡是招收公務員的信息都不放過。可是小王畢業時恰恰趕上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和人員的時期,省級以上機關招聘公務員數額較少。經過一係列的筆試與麵試,小王落選了。麵對自己擇業中的失利,小王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客觀地分析了目前政府部門精簡機構的現實和自己在筆試與麵試中的失誤,經過和老師交流認識與體會,他很快地調整了自己的職業目標。當公務員不成,做企業管理人員照樣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小王立即向幾個國有大公司寄送了自薦信和履曆表。不久,他接到其中一家國有大公司請他參加麵試的通知,小王麵試的成績非常優秀,得到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的格外青睞。最後,小王順利地和該公司簽約,成為該大公司的管理人員。

分析:小王順利就業的經驗告訴我們,畢業生在擇業問題上沒有一定的職業理想和目標是不妥的。但是,畢業生擇業的理想、目標不要過於狹窄,如果職業理想、目標過於狹窄,擇業的結果可能與理想產生較大的差距。試想一下,畢業生都是先經過高考,再填報誌願,最後由學校擇優錄取。個人填報誌願和學校擇優錄取的關係與我們的擇業過程相仿。我們選擇學校的根據,是我們自己的高考成績,由於擔心第一誌願學校錄取不了,我們還填了第二誌願、第三誌願、第四誌願,最後還表示服從調劑。那麼,我們選擇用人單位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在自己的擇業目標的製訂上,要有第一、第二、第三……誌願取向,這樣的運籌策劃,會讓我們在擇業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愉快的心情。

在大學生中有一批各方麵素質較好的學生幹部,他們無論放到什麼崗位上都應該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們的自信、自尊和能力,使他們基本不懷疑自己就業會遇到什麼問題,但總有事與願違者。所以,我們有些受過挫折的學生幹部會產生怨言:早知如此,就不必當這麼長時間的幹部了,拿出些時間多看書,考上研究生不是更好嗎?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抱怨,學生幹部學到的領導藝術和工作方法,會在今後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中受益匪淺。我們應該分析一下小王擇業的例子,其中有一些很值得廣大學生幹部借鑒的地方。首先,小王有明確的擇業初衷,當一名國家公務人員。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結果不遂人意,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要成為管理工作者的初衷。其次,小王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比較,通過分析和比較,說明自己沒有被錄取為公務員,不是自己水平、能力低,而是單位錄用名額太少。再次,既然個人選擇公務員係列,想做什麼事情呢?仔細剖析一下,不外乎想成為部門管理者。那麼,不單單隻有公務員係列有管理職能,其他行業同樣有管理者發展的空間,選擇其他行業的管理崗位,一樣可以做類似公務員的管理工作。所以,小王心平氣和地選擇了某國有大公司的管理崗位。這是明智、務實之舉。

四、培養你的社會適應力

有不少大學生雖然在老師眼裏品學兼優,但是上了職場,卻往往一敗塗地,他們算完美的大學生嗎?按傳統的觀念看,是,但實際上他們不是,他們隻是會學習的大學生。中國有兩所著名的中學,一所位於華東的上海,一所位於華中的武漢。“華東名校”幾十年來培養了大批的精英,搞科研的有兩院院士,從商的有億萬富豪,從政的有省部級幹部。“華中名校”呢,幾十年出了無數的狀元、“奧林匹克”競賽的冠軍,但他們走出校門,卻是“泯然眾人矣”,讓人想起《傷仲永》。

1.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高學曆並不等於高就業能力。在當前就業形勢下,一些大學生之所以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與他們缺乏基本的就業素質有關,隻有就業素質高才有可能贏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由於長期以來上大學被當作一個“鯉魚跳龍門”的途徑,他們片麵追求學習成績和高學曆,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就是隨著社會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學曆已不再是企業招聘人員的首要衡量標準。越來越多的公司更加重視員工的實際能力。於是在人才市場也隨之出現新的人才理念,原來高學曆、高職稱就是人才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有需要才是人才”、“有能力創造價值才是人才”的現代人才觀逐漸被人們接受。不少知名企業在招聘時已經亮出新的標尺:能力第一,學曆第二。

2.擁有較高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是獲取知識的能力。它是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多種心理機製參與的綜合性能力。自學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的能力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素。自學能力一般可以劃分為:

①善於自檢能力;②促使自控能力;③主動閱讀能力;④獨立思考能力;⑤完成自練能力;⑥自我組織能力;⑦適應更新能力;⑧不斷創新能力;⑨自覺探求能力;⑩能動應變能力。

大學生要想順利找到工作,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時刻重視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對於大學的學習生活如何度過,怎樣過得更充實、更有價值,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規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運用大學極其豐富的圖書和資料,捕獲對自己學習生活有幫助的信息。

大學生要想獲得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較高的專業知識,僅靠課堂教學、教師授課、完成作業、學期考試是不夠的。在大學中廣泛地涉獵多種圖書、資料、信息,是鞏固課堂知識擴大知識麵的重要途徑,是培養自學能力的良師益友。每個大學生都應該製定自己的追求目標,針對個人的特點和專業設計自己的學習生活計劃,有針對性、有選擇性、有時效性地運用和獲取大學的圖書、資料、信息。如果說教課的教師是言傳身教,那麼資料、圖書、信息則是無言的教師,在大學學習期間大學生如果能較好地運用自學獲取資料、圖書、信息,從而提高自學能力和學業成績,培養良好的治學習慣和思維方法,將會使自己終身受益。

3.注重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通常表現為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和很強的創造能力,進而進行創造性活動。

創造性的成果一般都具有新穎和獨特的特點,這就需要創造者具有一定的勇氣和魄力。敢不敢懷疑他人的成果,敢不敢突破已有的框架,敢不敢向權威發起挑戰,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具有創新能力的關鍵。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一般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堅韌性。頑強、執著。它的具體表現是:“一旦開始就非幹到最後不放手”、“打破砂鍋問到底”、“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等。

(2)探索性。擁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冒險性有聯係。作為一種欲望,表現為對新事物了解的欲望、對成就的欲望有聯係,也與攻擊性有聯係。這種探索性,能促使人麵向未來和世界挑戰,有助於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索性的具體表現是“喜歡探索未知世界”、“喜歡琢磨各種事”、“專揀硬骨頭啃,嫌容易的沒意思”。

(3)靈活性。指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開放性、通融性、寬容性、愛好廣泛、喜歡多樣性等,具有能接受各種價值觀念,善於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的特點。一般表現為:“能很快適應新情況”,“聞過則改”,“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等。

(4)獨立性。指傾向於采取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行動,通常的表現為“時時做出與眾不同的事讓人吃驚”、“總是有自己的獨立性見解”、“不管別人怎麼想和反對,也要明確說出自己的意見”等。

4.更新自己的就業觀

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所消耗的主要是知識和勞動者的智力。知識的創新和衰退速度加快,使得人們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及時地更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不斷地培養新的技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就業觀也就應該及時地進行更新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就業觀應該是:

第一、忠於雇主是暫時性的,忠於自己才是永恒的。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資本和勞動相結合的過程中,勞動者之間是智力的協調合作,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即使偶爾受製於他人也隻是暫時的現象,要學會主宰自己的空間。

第二、健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一技之長、勤於勞動隻是就業的前提,創造知識才是根本。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生產經營活動是以知識的生產創造為核心的,勞動者的勞動將不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和體力勞動,而是出賣你的智力。就業的目的是依靠智力創造知識,獲取相應的收入。

第三、完善知識結構,及時更新知識,不斷培養新的技能。不學習就會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就會不適應社會的需求,否則一畢業就將麵臨著失業。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人們的一技之長使用時間逐漸縮短,難以支撐一輩子。因此必須跟隨社會的需求變化不斷地培養新的技能,“藝高”才會“膽大”,不斷超越自我。於此,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就業觀,以滿足知識經濟的勞動力需求為目標,不斷地積累知識,豐富經驗,培養創造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地完善自我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5.正麵挫折也是一種能力

有的畢業生覺得麵試失敗後無顏麵對老師和同學,畏縮不前,不敢與用人單位麵談;一旦失敗,便覺得無地自容,情緒低落,更有甚者從此一蹶不振,聽天由命。其實這是心理素質脆弱的表現,與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很不相稱。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是鍛煉意誌、增強能力的好機會,是一種鞭策。

崇高的職業理想與現實總會有差距,失敗者常歎求職擇業真難。現實確實如此,尤其是理想或熱門的職業更是如此,這是商品經濟社會的普遍現象。職業理想的追求與實現,並不一定取決於職業本身。縱觀中外眾多偉大科學家的成長過程,他們的職業起點也並非那麼“理想”。富蘭克林曾經是個釘書工人,華羅庚初中畢業後便幫助家裏料理小雜貨鋪,也曾在母校幹過雜務。可見,較低的職業起點,並不貶低職業理想的價值,從現實的生活起步,也正是大多數科學家的職業理想進發、形成的環境。畢業生在擇業時,應該保持健康、穩定的心理,采取積極的態度。勇於向挫折挑戰,克服困難,百折不撓,有利於積累社會經驗,走向成熟,為日後的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學畢業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消極退縮。要沉著冷靜地分析應聘失敗的原因,正確地估計就業市場的形勢和恰如其分地評價自身的素質,及時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重新進行新的嚐試。要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充滿自信地參加下一輪的人才招聘會。當然,從根本上說,一個人戰勝挫折的能力絕不是一時的努力能奏效的。它還有賴於在上大學時不斷地增強自身修養,學會科學地認識、分析事物。特別是應主動經受一些磨難,增加一些挫折經曆來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五、繞開大學生常見的心理誤區

隨著我國用人製度和大學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在為自主擇業歡呼的同時,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有些人甚至陷入某種擇業心理誤區而無法解脫。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已成為當前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

1.非國有單位不予考慮

有些大學生擇業的觀點是“非國有單位不予考慮”。他們認為:國有單位可靠、保險、穩定;非國有單位反之。固然,這些學生主動獻業於國有單位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但是,工作可靠不可靠、保險不保險、穩定不穩定,絕不是以單位的所有製性質決定的,而關鍵要看其是否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是否有發展勢頭。實際上,不少非國有單位主動適應市場的要求,發展勢頭很好,既是對公有製經濟的有力補充,又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到這些單位工作,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那種認為到國有單位就可靠的觀點也是過時的,隨著人事製度的深入改革,國有單位也充滿了競爭,不適應工作崗位的人,也是會被“炒魷魚”的。

2.擇業地點要麼是沿海要麼是大城市

一部分大學生麵對擇業,認為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在他們看來,去沿海可以掙到更多的錢,到大城市一定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他們寧肯到沿海或大城市改行,也不願為當地和西部地區或邊遠地區獻業;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邊遠地區一套房。他們選擇的目標不是深圳、珠海、廣州、海口,就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他們很少考慮自己事業的發展和能力的發揮,更少考慮國家的需要。

3.雙向選擇就是要找好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