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學畢業生認為:現在實行雙向選擇的就業製度後畢業生不僅可以自己找單位,而且就是要找好單位,沒有好單位就不就業。其實在雙向選擇條件下,畢業生有自由選擇用人單位的權利,但並非就意味著可以找到好單位。因為一方麵如果畢業生個人知識不紮實、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專長不明顯,那麼好的單位也不會錄用你;另一方麵好的單位畢竟有限,而且每年畢業生人數不斷遞增,因此能進所謂好的單位的畢業生人數總是有限的。沒有好單位就不就業,這對畢業生今後發展是不利的。如果你一輩子都找不到好單位,難道你一輩子都不就業嗎?顯然這是不現實的。
4.選擇單位就看實惠不實惠
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擇業既然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選擇單位就要看其實惠不實惠。他們的觀點是“管它專業對口與否,掙錢第一”,“前途前途,有錢就圖”,“先掙錢,後搞專業”。在與用人單位洽談時,首先問及的是該單位效益怎樣,獎金多少,能否分到住房,而很少涉及專業問題。他們的眼睛,隻盯著外貿、金融、保險和郵電等經濟效益好的部門,很少問津企業、科研、教育等更能發揮他們才能的部門。
5.過於看重第一次擇業
有些大學生受傳統擇業觀念的影響,把初次擇業看得過重,在他們看來,選擇一個單位就預示著自己“嫁”給了這個單位,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自己將在這個單位廝守終身,單位好了,自己就好,單位不行了,自己跟著倒黴。因此,他們覺得首次就業關係一生命運。他們看不到人才流動製度改革的步伐加快;看不到新的擇業觀正在進入人的頭腦;看不到越來越多的人正是通過流動,才尋找到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崗位。
6.大多數人選擇的一定是好工作
一部分大學生選擇工作單位,自己毫無主見,總是隨波逐流。看大多數人選擇哪裏,自己就選擇哪裏;大多數人往哪裏擠,自己也往哪裏擠。他們認為,大多數人鍾情的,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數人選擇的,一定沒錯。結果,人雲亦雲,不假思索,盲目跟著大多數人走,忽視了自己的特長,喪失了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
7.我找的工作一定要比別人強
大部分大學生評價自己的價值能否得到承認的最常見的辦法是互相攀比,比周圍的同學哪個選擇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單位,哪個同學去了大城市或高層次部門。他們在心理上總抱有一個念頭就是“我不能比別人差”、“我不能不如人”、“過去我事事順利,擇業也依然會順利”。尤其是學習成績稍好一點的學生更是如此,於是在選擇中,攀比嫉妒、強求心理平衡,總是把比別人強作為標準,“這山望著那山高,這花看著那花俏。”結果,不從實際出發,延誤了就業時機。
8.求職就是靠關係
有些大學生認為,擇業的競爭不是求職者素質的競爭,而是關係的競爭,看誰的關係硬,看誰的關係起作用。於是,這些學生不把立足點放在自身的努力上,而是尋情鑽眼、找關係、托門子、遞條子,甚至不惜代價,重禮相送,用庸俗的一套對待擇業,使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原則受到了損害。
六、讓常見的不良情緒永不“再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有一些不良情緒,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動物,難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對於我們來說,完全克服情緒的影響是不大現實的,重要的是如何將不良情緒的影響降到最低,讓常見的不良情緒永不“再見”。
1.怯懦
怯懦是種膽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過於怯懦,有一種“醜媳婦怕見公婆”的心理。有的在麵試桌前不是麵紅耳赤,就是語無倫次、張口結舌、支支吾吾、答非所問。辛辛苦苦準備大學生“台詞”、腹稿,一急之下,忘得一幹二淨;有的謹小慎微,生怕一句話說錯、一個問題回答不好會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招聘人員心目中的形象,以致不敢放開說話,該表達的未表達。這些大學生渴望公平,但在機遇到來時卻手忙腳亂,局促不安;他們盼望競爭,然而在機遇麵前卻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自我推銷”中退下陣來。這種怯懦心理也多見於一些女生以及性格內向和抑鬱氣質類型的大學生。
2.自卑
自卑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自卑常和怯懦、依賴等心理交織在一起。它使一些大學生悲觀失望、憂鬱孤僻、不思進取,阻礙了大學生自身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在求職擇業中,有些大學畢業生由於知識、能力不理想而缺乏自信心,甚至過度自卑。
3.冷漠
一般而言,多數大學畢業生血氣方剛,情感豐富,富於激情,但也有少數大學生對就業表現出情緒冷漠。引起大學生情緒冷漠的主要原因是對戰勝挫折、克服困難自感無能為力,從而失去信心和勇氣,對原先追求的目標失去興趣以至於甘心退讓,表現為漠不關心、麻木冷漠。此外,缺乏家庭的溫暖,缺乏安全、信任、尊重的社會環境,也會造成大學生性格孤僻、態度冷漠。在擇業過程中,由於經受不住挫折的打擊而態度冷漠的學生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關心他人,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前途漠然處之;意誌衰退,心灰意冷,缺乏進取精神;看破紅塵,逃避現實,隨波逐流。
4.焦慮
畢業前夕,絕大多數學生心理問題表現為過度焦慮。有關研究表明,引起畢業生焦慮的問題主要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能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專業特長又條件優越的單位;用人單位能否選中自己;屢屢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怎麼辦;自己看中的單位,父母、戀人不讚同怎麼辦;選擇單位失誤,造成“千古恨”怎麼辦;到單位後不能勝任工作怎麼辦;等等。尤其是一些來自邊遠地區,或性格內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績不佳的大學生,表現得更為焦慮。這種焦慮,使學生畢業時精神上負擔沉重、緊張煩躁、心神不寧、萎靡不振;學習上得過且過、窮於應付、反應遲鈍;生活中意誌消沉、長籲短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有些學生在屢遭挫折之後,甚至產生了恐懼感,一提擇業就心理緊張。
5.孤傲
一部分學生對自己估價過高,自認為高人一等,非常傲氣;或認為自己已學習了很多的知識,各方麵條件也不錯,不會沒有好的歸宿,哪個單位錄用自己是其榮幸;或認為現實太落後,英雄無用武之地。在擇業中,這些學生好高騖遠,期望值過高,看不上這個單位,瞧不起那種職業,橫挑鼻子豎挑眼,沒有自己滿意的。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觀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表現。一旦有了這種心理,很容易脫離實際,以幻想代替現實,使自己的擇業目標和現實產生極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願,情緒則會一落千丈,從而產生失落、煩躁、孤獨、抑鬱等心理現象。
6.敵視
一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因為社會上的某些不正之風而導致落聘,由此而感到社會就業競爭不公,對社會產生敵視心理,還有一些大學生在求職中因輸給同班同學而產生敵視心理。其實,更多的單位是從本單位的長遠利益出發,來選擇各方麵條件優秀的畢業生的。因為一個崗位隻能聘用一個人,有人選中,就必然有落選。每位畢業生都有自己的優勢,要相信,“天涯何處無芳草”,總有單位看上自己。俗話說“好貨沉底”,說不定,後者更優。如果產生了敵視心理,對擇業、就業及今後的發展都不利,因此要注意自我調適。
7.絕望
少數學生因為家境、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原因,擇業遇到了挫折,因而感到心灰意冷,甚至產生絕望心理。盡管當前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但是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仍然有很多,隻要有良好的就業心態,憑著在大學期間培養的能力和素質,每位畢業生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
七、心理調適:就業時一劑暖心藥
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麵的壓力,他們的思想負擔很重,這就需要做好就業的心理調適。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心理調適應貫穿於其求職就業的始終,是其一劑暖心藥。
1.擇業前的心理調適
(1)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
大學畢業生很多,有的很容易找到工作,有的則像在大海裏撈針,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可以很快得到升職提拔,而有的則走馬燈式地換單位。一些大學生希望自己處處顯色,但卻總是引不起周圍的共鳴,備感氣悶。這種心理衝突的產生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是心理成熟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許多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氣質特點和性格特點、職業興趣及職業能力傾向,從而導致盲目就業。
(2)對理想職位不要期望過高
有一種說法是“求上得中、求中不得”,意思是說無論對什麼事情,期望值都不要太高。
事情的結果往往與所預期的目標有一定差距,要有做最壞的打算、向最好處努力的思想準備。若對理想職位期望值過高,勢必會對不理想的結果過分思慮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事實證明:適度的緊張可以使自己更加嚴肅認真、注意力更集中,而過度的緊張隻能破壞心理平衡,使頭腦遲鈍、思維混亂,從而導致失敗。
2.麵試時的心理調適
第一次求職麵試,心情緊張是必然的。眼見周圍強者如林,前來應聘的競爭對手個個氣度不凡,會越發使自己產生—種自卑的心理。這對麵試是很不利的。要想解決麵試時的心理問題,應從以下三點入手,調適好麵試時的心理。
(1)不要怯場
不要以為主考官都是洞察一切的,其實都是初次見麵,自己不了解對方,對方對自己也不了解,不要妄自菲薄,自己不能先自亂陣腳。應該這樣考慮:茫茫人海中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各有其長短之處。
(2)善於溝通
現代的工作往往要求眾人彼此合作,因此溝通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作為大學畢業生,本身應當充滿人格魅力,人際關係要打理得有條有理。少一點學生氣,多留點心思學習工作用語、辦公室用語及工作中應注意的禮節禮儀。給大家一個好印象,將你身上閃光的東西展現出來,多同大家溝通交流,這對你的事業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對於集體活動通常采取拒絕的態度,感情淡漠,不懂得關心與體諒他人,這顯然會影響集體的工作成效,更會影響你的事業發展。
(3)從心理上戰勝自己
要深知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樣在麵試時才能揚長避短,巧妙地避開或彌補自己有所欠缺的地方,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心理上戰勝自己的標誌是:不害怕,不緊張,泰然自若,輕鬆自如。
3.擇業失敗後的心理調適
(1)接受失敗,不氣餒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尋求一份好的職業如同成就許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一個追求、失敗,再追求、再失敗,直到成功的過程。隻要有一絲希望尚存,就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受挫者勝,逆境成才者大有人在。不要害怕受挫折甚至譏笑,要勇敢麵對,要充滿自信地戰勝一切困難。就業並非想像的那麼難,要把就業的“嚴”、“難”當成催化劑,堅定信念,相信自己最終是會成功的。
遭受挫折、情緒低落時,可以運用一些簡單而積極的心理暗示來調節情緒。如:“求職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可我決不放棄努力”,“相信自己一定會被社會接納”等,即使應聘不成,也隻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隻要是千裏馬,何愁遇不到伯樂!”這些暗示會鼓舞人的鬥誌,激發人的原動力,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
(2)總結經驗教訓
好的開始固然是件好事,但是一時的失敗未嚐不是一種財富。跌倒了可以再次站起來,關鍵是如何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以圖再戰。常見的求職失敗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個人意願與單位需求出現落差;二是個人在求職競爭群中以弱勢淡出。對於前者,如不準備改變自己的目標和壓低自身優勢,那麼在下一次求職前所要學會的就是如何判斷和認識適合自己的目標;對於後者,需要學會的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淡化或轉移弱處。處理後一種情況可以嚐試改變一下求職的各方麵包裝、提前構思應試問答、緊急充電、臨時抱佛腳、重視細節、打持久攻心戰等,使自己在新的求職戰中增加一份獲勝的籌碼。這也是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些大學生盡管各方麵均不算突出,卻往往能找到好工作的原因。
(3)消除忌妒心態,克服焦慮心理
在求職過程中受環境、際遇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對於同等資曆的求職者來說,求職結果也會產生落差,反映到自己身上就會生成一定的嫉妒心理。這種心理無論從現在學習還是將來工作的角度來說,都需要我們努力去克服。要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別人有困難時要給予幫助,有痛苦時給予安慰,有成就時予以祝賀,做到真誠待人、光明磊落、襟懷坦蕩,瀟灑地工作和生活,不必為此心存不良意識或惴惴不安。此外,消除嫉妒心理、誠實做人還有利於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事業的成功。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控製、自我調節,排除各種各樣的內心糾葛和煩惱,自信地麵對生活。
在求職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焦慮心理是正常的。如何緩解和克服呢?除了要有意向挫折挑戰,樹立堅強不屈、頑強拚搏的精神外,還應注意克服擇業心切、急於求成的思想。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心態調適,客觀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設計求職目標,盡量減少挫折,增強求職的勇氣,這將有助於減輕焦慮的程度,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