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確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後,馬上要做的就是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就業信息,做好求職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在求職途中,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越容易獲得求職的主動權以便更快地實現學業。
一、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後所擁有的知識體係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它是一個由諸多要素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層次的整體信息係統。這種信息係統再結合其知識程度的高低就能反映其本人的文化素質層次。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層次越高,能力也就越強。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講,麵對各種知識浩如煙海、各門類學科交叉滲透、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要想百科皆通,全麵掌握各方麵的知識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大學生能夠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使自己能夠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素質的需求。
1.現代職業對求職者知識結構的要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職業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職業的種類也因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異。與此同時,各種現代職業對於就業者的能力及合理的知識結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具體。
(1)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作為知識結構根基,是每個大學生的就業之本。現代教育提倡素質教育,也是重在抓好基礎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對大學生培養的基本點就是要擴大學生的知識層麵,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應用型人才。隻有把基礎知識麵拓寬,大學生畢業後才能有後勁。而不是像少數學生那樣,一進入大學就急著學習專業知識,而僅限於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對於一些非專業基礎課很少問津,到畢業時適應性差,就業崗位一旦離開本專業,就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這樣培養出的知識結構無異於空中樓閣、牆頭之草,是很難進一步發展的,也難以在專業上有所建樹。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些大學畢業生初到工作崗位,給人的印象是好高騖遠。在本學科的基礎理論還沒有掌握的情況下,就試圖進行深入研究,結果隻能是眼高手低,無從下手。大學生注意基礎理論的學習還有助於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而這又是工作中必備的優秀品質。切不可為了培養其他方麵的能力,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
大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的時候,還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麵,這是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的基礎。拓寬知識麵不是什麼都要學,而是要科學地、有選擇地學。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考慮自己的精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才能達到學習目的。正確的方法是首先要學好必修課,了解和掌握本專業國內外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和科學前沿動態;再就是了解一些本專業發展相關的基礎知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精深的專業知識
大學教育是以培養專業性較強的人才為目的,因此大學生在構建其知識結構時將專業知識作為其核心部分,在學好基礎理論課的同時對專業知識或某一專業方向進行較為深入學習和研究。當然,這種研究是在一定廣度和深度範圍內進行的,也就是具有專業特色。這種專業特色可以使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後,成為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才。
(3)現代管理和社會知識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信息瞬息萬變,新知識層出不窮,而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後,大都會成為工作單位的業務骨幹,這就要求他們除了具有專業技術知識之外,還應該掌握一定的現代管理知識和社會人文知識。
大學生要想立足社會,必須在空餘時間,多讀一些社會科學、管理科學方麵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麵,開闊自己的視野,不斷增加對社會和現代管理科學的了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4)大容量的新技術、新知識的儲備
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所創造的知識文化總量正以幾何級數增長。據資料統計,20世紀前60年人類的新發明和新創造就已經超出了前2000年的總和。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也大大加快,新知識、新學說的快速提出和建立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作為社會中走在時代前列的大學生,如果隻掌握本專業現階段的知識,是很難適應社會的。所以大學生應利用在學校學習的寶貴時間,在不斷加深對本專業知識了解的同時,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寬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跨學科學習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術,以充實自己,要自覺地閱讀現代科學書籍,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研究的新動向、新成果,了解世界科技動態,注意本專業的科學前沿狀況,注意掌握專業知識的精湛性和先進性。這樣在畢業後,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追蹤國際上的先進技術,以指導實踐。
2.建立知識結構的一般程序和途徑
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於每個不同的人來講並無定型的程序,因為千篇一律的知識結構無助於社會的進步,也無助於人的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展示。更何況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位置的不同,接受教育多少的區別以及每個時代的發展特征都會直接影響人們知識結構的合理構建。但是,就它的共同性來講,知識結構的一般層次的構建可以借鑒以下的程序和途徑來完成:
首先,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準備選擇的職業目標,並以此確定自己知識結構的類型。
其次,根據擬構建的知識結構模式,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按整體性要求以及層次進行優化組合,並構建出一種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雛形。比如:經營型、管理型、科研型等。
最後,根據自身在就業崗位工作實踐中不斷地調整知識結構,使之更加趨於合理。
二、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一般來說,各個不同的學科和專業對其畢業生有著不同的能力要求,即要具有從事本專業活動的某些專門能力。但是,無論什麼專業的畢業生要想順利就業並盡快有所成就,都必須具備一些共同的基本的能力。從當前社會的需要和畢業生的實際狀況出發,以下幾種基本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
1.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大學生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從小學到大學,學習過程是延續的,但學習方法卻是在不斷地改善提升,學習能力也隨著知識的豐富而逐步提高。尤其是在大學階段,這裏有學識淵博的學者、師長,有知識浩瀚的圖書、資料,有專業方向不同的同窗、學友,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較高學習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大學生應該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從那些學有所成的大學畢業生的經驗來看,良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遵循“計劃性、科學性、靈活性、實踐性、後續性”等原則中養成的。在學好專業理論的同時,更多的掌握社會所需要的相關門類知識,有助於在就業之後參加繼續教育,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人們以語言或其他方式對外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實踐結果的能力。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要交流思想、討論問題、互通信息、表達觀點、展示才華等,都離不開表達能力,不注意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再好的見解和方法,如果表達不清楚、不確切,即也會直接影響效果。
表達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麵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要求語言的豐富性、流暢性、靈活性、藝術性以及語音的標準性;而書麵表達能力要求的是文字形式的邏輯性、抽象性以及藝術性和條理性。對於一名大學生來講,表達能力無論是在學校生活還是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3.實踐能力
當今,隨著高等教育從運行機製、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麵全方位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習和活動也顯現出紛繁多樣,校園環境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單純、寧靜,要求每一個大學生必須培養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現在許多大學生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且許多高校也把適應環境的能力作為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來培養。
4.交際能力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與他人交往,從而形成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人際交往能力與人際關係狀況是現代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大學生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向往成功,因此大學生要遵循正確的交往原則,鍛煉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交往心理以及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
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真誠待人,平等待人,寬容待人。人際交往的方法: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加強自身修養,善用語言的技巧,有效處理人際衝突。
5.開拓創新能力
開拓創新能力是人們用已積累的豐富知識,通過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建議和做出新的發明。因此,無論是選擇了什麼樣學科專業的大學生,都可以在本學科及邊緣學科中無止境地開拓前進。
6.組織管理能力
組織管理能力包括計劃能力、組織實踐能力、決斷能力、指導能力和平衡能力。隨著畢業生就業製度的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轉變,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許多單位挑選大學生時在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同時,對學生是否擔任學生幹部、擔任過社會工作很感興趣。因為大學生將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離不開一定的組織管理。要把工作開展起來,把計劃付諸實施,把他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沒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是不行的。
7.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也稱動手能力,它是把創造性思維變成實際的物質成果,或是用生動形象的試驗過程呈現創造性思維結果的轉化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大學生來講是最需要培養的,因為在校大學生更多的是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或是在一些基礎理論實驗室進行一般的、常規的動手訓練,而對於現實生活和進入到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來講,這種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種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