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漢武帝對文武大臣說:“《相書》上說,鼻子下麵的人中如果有一寸長,那人就會活到一百歲了。”東方朔聽了,忍不住就噗嗤一笑,有官員向漢武帝反映說東方朔侮慢皇上。東方朔說:“彭祖壽高八百歲,如像你說的那樣,他的人中會有八寸長,那他的臉就該有一丈多長了!”漢武帝聽罷也禁不住大笑起來。風趣幽默耐人尋味的表達,既維護了漢武帝的尊嚴,也使他在笑聲中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效果尤佳。
不說破,引而不發,能幫助人們將一些不好直說、不願直說、不能直說的話間接地說出來,不能直說的話間接地說出來,讓聽話的一方在作出延伸或深入思考之後,領悟出說話人有意藏起來的那層意思。本來真理是簡單的,說破了就一錢不值了,唯有“自得之”。
另外,社會交往中說話時還應給人留餘地,不能把話說絕,把別人逼到死角去。比如有人要約你,你不想去,可以說“哎呀,真對不起,我周末有事”或“等以後有機會吧”,不要說“我不想去”或“不行”。你周末不一定有事,但是你留有餘地的拒絕,撒個善意的謊言,可以讓對方免於難堪,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否則,得罪了人,也害了自己。
給別人留餘地的同時,也別忘給自己留餘地。比如沒把握的事情別輕易答應人家,可以說“我試試看吧”或“我盡量幫你”,不要說“包在我身上”、“一定能辦妥”。這樣一來,你如果盡力但是又沒辦好,
自己也有退路,畢竟你沒向別人保證自己一定能成功。
不要背後說人是非,要說就說好話
天台宗的學者很早便開始坐禪。某天有四位學者,為了能專心打坐避免相互打擾,於是約定持不語戒七天。
第一天,他們都靜默不語,所以打坐的效果非常好;但到了傍晚燈油燃盡眼看就要熄了,其中一人便說:“添些燈油吧!”
另一位聽到後,馬上糾正:“我們應該不發一言的!”
又一位接著說:“你們倆真笨,為什麼要說話呢?”
最後一位沾沾自喜說:“隻有我沒講話。”
閉口深藏舌,修身第一方。很多人在告誡他人或指正他人錯誤的同時,自己很可能也犯上了同樣的錯誤。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是是非非在人們的口中流來轉去,常常發生糾紛和誤解,進而引起不必要的衝突,給自己增加煩惱,所以禍從口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社會交往中最要緊的就是把握自己說話的分寸和原則,要做好人,就要先學會說好話。
吃下不幹淨的東西會生病,說出的話如果不合情理又損人利己,同樣會招來災患害身體,其程度不亞於生病,媒體報道整天會有一些凶殺爭吵,或傷或死,慘不忍睹,有許多都是因為言辭上不和而傷了和氣,動起口角所引發的。
不要以為說過了就沒事,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縱然華佗再世,也再難複原。《地藏經》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一位青年比丘,有一次看到另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猿猴一樣,因此犯了惡語的罪,五百年後墮生為猿猴。
所以,我們平日裏要口下留情,不要隨隨便便說人不好,無中生有。要說就要說好話、和氣話,嘴巴甜一點,看到別人的優點,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當子孝妻賢和和睦睦、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時,你每天肯定睡覺都會笑著醒過來;當你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長者上來了,你馬上給他讓座,老者對你說聲謝謝,你那天的情緒也會很歡暢;當你走進電梯裏麵,後麵來了一個朋友,你馬上問他上幾樓?他一定會對你露出笑容。
古人雲:“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我們所言雖不至此,但少說多做,可以幫助你避免許多的是非災禍。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千萬不要讓它溜出口,守口如瓶點滴不露,才能成為真正處世有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