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一個老人在行駛的火車上,一不小心從窗口把剛買的新鞋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都為他婉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出去,讓人大吃一驚。
老人解釋道:“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來說也沒有用了,
如果有誰撿到一雙鞋,說不定還能穿呢!”
很顯然,老人對自己的行為已有了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
我們都有過某種重要東西失去的經曆,且大都在心理上投下了陰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調整好心態去麵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總是沉湎於不存在的東西。事實上,與其為失去的而懊惱,不如正視現實,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也許你失去的,正是別人應該得到的?
愛上一個人,對方卻並不一定愛你,你的世界就縮小到對他的感情上了,他的舉手投足都能吸引你的注意力,都能成為你快樂或痛苦的源泉。有時候,明明知道那不是你的,卻想去強求。可能是盲目自信,也可能是太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不斷努力,卻不斷遭到挫折。很多事情都要靠緣分,強求不來,就算勉強得到了,雙方也不一定會幸福。為什麼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為什麼不換棵樹試試?
我有一個女病人,受不了丈夫的小三小四,想要離婚,但她又離得不幹脆,發誓非要把丈夫整得身敗名裂不可!結果在這場戰爭中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婚姻也沒了挽回的餘地,現在家人都不喜歡她,說她太惡毒。後來丈夫下了台,婚也離了,可她人也快不行了,神誌出現了問題,患了抑鬱症,整天想自殺。這是何故呢?如果他實在讓人無法忍受,那就分了財產走人便是,為何要魚死網破,爭個你死我活呢?
人的本性總是渴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殊不知,有時守著一份殘缺,不如尋找更好的幸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懂得放棄的智慧,便能體會到與世界一樣博大的境界。
人生最要緊的是心靈,而非五官肢體
從悅禪師參訪守智禪師的時候,對談不到幾句,守智禪師就批評他道:“看你雖然是長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談吐竟如醉人一樣!”從悅麵紅耳熱地答道:“請和尚慈悲,不吝開示!”
守智禪師問道:“你曾參訪過法昌禪師嗎?”
“學人看過他的語錄,已經融會在心,因此沒有參訪。”
守智禪師再問:“你曾參訪過洞山克文禪師嗎?”
從悅不屑地回答道:“洞山克文嗎?終日瘋瘋傻傻,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算不上大德禪者!”
守智禪師莊嚴開示道:“禪在那裏!你就往尿臭氣去參!”
從悅看守智禪師說得很認真,就依守智禪師的指示,去參訪洞山克文禪師,因而深領奧旨,便回來感謝守智禪師。
守智禪師問道:“你去參訪克文禪師如何?”
從悅誠懇恭敬的稟告道:“若不得禪師你指示,此生就蹉跎了,
故特來禮謝!”
守智禪師道:“禮謝什麼?禮謝尿臭氣好了。”
以貌取人是人間通病,以穿著取人更是肉眼常見的事例。
聽到一個售樓部的故事:“有次年前我值班,來了一家四口來看房,老公用自行車帶著懷孕的妻子,他的老丈人用一個三輪車帶著老伴。他們要求看實房,大冷的天我根本不想帶他們上樓,主要是我覺得他們買不起這房子,因為這個項目算是中高檔的價位,一般的家庭承受不了。但他們一看到房子就開始商量,好像已經成了自家的房子似的,我根本沒在意,但沒想他們非常痛快地簽了合同,而且是一次性付款。”
人都是平等的,當然不能以貌取人,一個人從外在,根本看不出什麼,很容易被真實情況誤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也記載有大聖人孔子因以貌取人而看走眼的故事。
孔子弟子很多,其中有一個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很善言辭,一開始他給孔子留的印象不錯,但慢慢的就露出了真相,不僅人很壞還很懶,整天就知道睡大覺不讀書聽講,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也”。而另一個弟子子羽長得非常難看,想侍奉孔子,但孔子覺得他資質低下不可能成才,所以就對他十分冷淡。後來子羽隻好退學回去自己鑽研,修身實踐,後來成了個很著名的學者,名氣很大。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之後感慨地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就是說,不能以一個人的外貌來衡量一個人,也不能光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