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問:“什麼是真正的功德呢?”
大師答:“清淨智慧,達到妙圓境地,一身自然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俗世所能求得的。”
武帝又問:“什麼是佛聖第一義?”
達摩大師答:“空空寂寂,並無佛聖。”
武帝問:“和我應對的是誰?”大師答:“不知道。”
武帝不能領會達摩的話,變了臉色,不再言語。達摩心知武帝不契禪機,於是悄悄渡過長江,進入北魏。
善行有大有小,大的,比如往災區捐巨款;小的,比如公交車上讓座。但善行不在於大小,而在於用心的程度。如果用心,看起來很小的善行也會帶來很大的回報,如果不用心,那麼即使是善也無用。
有一名中學教師給困難者資助了一點錢。按理說錢不在多少,有一份善心就好。沒想到這個教師居然不斷催促受助者寫封表揚信送到學校去。更為荒唐的是,當人家向學校寫了信,他也如願以償地受到褒獎之後,竟然以自己遇到困難為由,從受助者那裏又把錢要了回來!這種做法實在是荒唐,看來,他當初掏出的那份錢根本就不是出自善心,而隻是想獲得一份名譽褒獎罷了!在這裏,看不到一絲一毫的同情與仁愛之心。居心叵測以至於此,實在是對善行的玷汙!
古人有言:有心為善,雖善不賞。這裏的“有心”,可以理解為“刻意”“故意”或工於心計,換句話說為善隻不過是一個幌子或道具,隱藏在背後的是別有所圖。自覺自願的善舉,就象呼吸、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的“無心”為善,並不圖求對自己有所回報,才是慈善的最高精神境界。
如果所謂的幫助,隻是出於自己的私心,隻為追求將來的報答,或者其他什麼目的,那麼這種“善”隻是一種交易;隻有出於自己的本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若做了善事就搞得和作秀一般,便有自伐的嫌疑一一“自伐者無功”,正應了老子所言“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惡矣”。
將慈悲心化為具體的行動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時日一久,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了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誌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
寡婦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三師弟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再拒絕道:“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後,女方又提出要結婚,三師弟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一戶人家的小兒小女都長大了,三師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了求道的路。
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這位師弟自願幫助她。這位三師弟雖然不入山打坐,卻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又何嚐不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善心是一個人做善事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善心,他能去做善事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有了善心,他就會主動地去行善。善即為慈悲,慈悲心即為善心,善心是基礎,如果一棟大樓沒了基礎,它還能存在嗎?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做人,當然首先要有善心。見到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就盡力幫忙,
這就是真善。比如說一個有著善心的人見到有人在街上出了車禍,本來他可以幫得上忙,但是他沒有行動,隻是心存善念:你真可憐,自個兒爬起來吧。還算什麼善?簡直是可惡!
有人說,有善心沒善行是跟經濟實力有關的。那麼一個善良而沒錢的人,他可以長連累月地默默行善,這何嚐不是很大的善行呢?問天下有幾人可以做到?一些靠勤奮積累了財富的人,願意對世人行善,這何嚐不是有很大的善心做基礎的。沒有善心,沒有感恩心的人是根本不會想到要通過行善來積德積福,不是嗎?
有時善心和善行很難說,我們隻能盡量做到關心和幫助周圍的每一個人,以真正的善心來促使善行的發生,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至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