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活財商,讓孩子長見識(3 / 3)

1.不急不躁,堅持把一件小事做到底,做成功。

2.和孩子做行動計劃,列時間表,要求有始有終。

3.遇到困難時,給孩子勇氣,鼓勵孩子越挫越勇。

6~9歲的孩子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喜歡畫畫的孩子,帶孩子寫生,喜歡寫作的孩子,幫助擬定采訪主題,去農家或漁民家采訪農民或漁民。

1.讓孩子主動走進陌生環境,通過采訪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

2.有條件的地方帶孩子去博物館、圖書館和書店。

3.每次出行,行走路線由孩子選擇和製定。

9~12歲的孩子

1.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群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拜民間藝人為師,學習民間文化。如:陝西和山西的花慎、布貼、布堆畫、剪紙等,河北的皮影、天津的泥人、楊柳青的年畫等。

2.鼓勵孩子參與各種走讀采訪式學習。比如參與市場調查:關於食物、服裝、汽車、住房等多主題社會調查。

3.鼓勵孩子學習寫調査報告。

12~15歲的孩子

1.支持和鼓勵孩子參與不同主題的公益活動,假日到貧困地區走讀學習。

2.鼓勵孩子參與各種具有創意性的舊書、舊玩具等商品的交易拍賣活動。

長見識,需激活5個生命密碼

帶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長見識,不僅是動眼看和動耳聽,還要動手寫,動腦記,動心想,動嘴說。18年的記者生涯,讓我無數次重複使用“眼耳鼻舌身”總動員,快速進入采訪和創作狀態。

采訪學習法不但屬於記者,也屬於孩子。現代社會把孩子鎖定在課本、教室、作業和試卷的教育模式裏,封閉了孩子的嘴巴,讓孩子隻能用耳朵錄製老師傳遞的信息和知識,隻能用眼睛追隨老師的視線,在書本上尋找答案,然後用嘴巴複述老師講過的知識。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生命的悲哀。

每個孩子都自如地掌控著“眼耳鼻舌身”密鑰,但沒有機會自由使用。

我設計了一係列采訪式學習活動:帶雨奇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進植物園、走進曆史、走進瀕危動物園、走進河流、走進民間藝術等係列活動。從雨奇身上,我再一次驗證了“眼耳鼻舌身”采訪學習法帶給孩子的財富,通過采訪激活孩子的三種內動力:腦力+心力+體力。

雨奇8歲那年,有一天放學回家,走在東二環的光明橋上,看著橋下渾濁的護城河,她腦子裏冒出一大堆疑問:

“媽媽,這條河是從哪兒來的?”

“這麼髒的水,魚兒能活麼?”

“這條河從什麼時候弄髒的,汙染源在哪兒?”

這是8歲孩子的疑問,父母不能草率,更不能敷衍,要珍視孩子每次提問的機會,但不要馬上給答案。要尋找最好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什麼方式最好呢?當時,我已有了12年記者工作經驗,對女兒提出的問題,我覺得記者使用的“眼耳鼻舌身”總動員,采訪走讀的方式,不但能快速激活孩子的身體智慧,還能獲取一舉多得的功效。

“你提的問題真好!可我現在無法回答你。周末,邀請你的小朋友一起去南護城河采訪吧,你一定能找到很多答案。”

“采訪?怎麼采訪呀?”

“采摘要用什麼?要動眼尋找,動手采和摘,還得動腳走路,對嗎?”

“那訪問呢?”

“‘訪’字怎麼寫?左邊一個言字旁,要動嘴巴問;右邊一個‘方’字,要有個方向和目標——采訪誰啊。還要動耳聽,動手記。”

“采訪是‘眼耳鼻舌身’總動員最快樂的學習法,你想試一試嗎?”

“那我就成了小記者了。”

周末早晨,我帶著雨奇和她的朋友,背著照相機到南護城河采訪。

“采訪誰?”

“見到誰就采訪誰。”

那天,第一個見到的是騎板車賣醬油的老爺爺,他在河邊住了45年,他說護城河水來自官廳水庫。

第二個見到的爺爺是從菜市場買菜回來的老爺爺,他在河邊住了42年,說河水是從密雲水庫來的。他年輕的時候,還修過護城河。

第三個見到的是在河邊遛鳥的爺爺,他說在河裏救過3個人,說60年代河水清澈,有兩米長的大魚,還有魚鷹,後來被印刷廠、毛紡廠把河汙染了。

在寒風中,三個孩子一邊問,一邊在本子上寫,問題越問越多,整整一個上午,這條河在她們的記憶裏有了曆史,有了生動的形象。回來的路上,我問三個孩子,今天采訪記憶最深的是哪些事兒。

“膽子大了,敢跟陌生人說話了。采訪,聽來的故事記憶更深。”

“開始寫得慢,跟不上,後來寫得越來越快了。”

僅僅花了兩個小時,帶孩子走出家門,鼓勵孩子動嘴問、動耳聽、動腦想,動手記,調動“眼耳鼻舌身”五大感受器,不但激活了身體的智慧,還給了孩子獲取知識信心的路徑、方法。同時,給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膽量和勇

一個人如果不是“見多識廣”就會變得“少見多怪”帶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見多少世麵,必長多少“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