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成大事者,必定有大膽識。中國流傳久遠的項羽“破釜沉舟”和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讓後人看見成人有膽有識的形象。而司馬光砸缸,則讓我們看見孩子有膽有識的模樣。
財富總是垂青有膽有識的人。
財商啟蒙必給孩子膽識,給孩子直麵困難的勇氣和膽量。
膽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膽識來自嚐試,千百次的嚐試,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跌倒了,爬起來。
膽識不是魯莽,不是逞匹夫之勇,膽識永遠與智慧和勇氣同行。
膽識和智慧是鋪就孩子財富之路的基石,成功總是和冒險、風險並存,誰能為孩子的成功保駕護航?內心的膽量和勇氣!
沒有嚐試的勇氣,成功不會屬於你
1977年的一天下午,12歲的麥克·戴爾費勁心思整理好一根纏繞著很多魚鉤的魚網,爸爸喊他:“你不要浪費時間了,快收起魚竿,回家享受快樂吧!”
戴爾無動於衷,繼續忙著,把魚網遠遠地拋入水中,並固定在一個深深地插入土裏的木棍上。
晚飯的餐桌上,全家人拿他開玩笑,說他隻能兩手空空,可晚飯後,當戴爾收起漁網時,收獲的大大小小的魚,比所有人釣的加起來還多。
從此,戴爾總是說:有好的想法,就要膽大去嚐試。後來,他有了另一個好點子,並大膽地去嚐試,幾年間他由一個少年變成了一個超級財富大亨,成為美國個人電腦第四大生產商。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員擔任一項重要的職務,就召集了許多孔武有力和聰明過人的官員,想試試他們之中誰能勝任。
“聰明的人們,”國王說,“我有個問題,我想看看你們誰能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它。”
國王領著這些人來到一座大門前,這是一座誰也沒見過的最大的門。
國王說:“你們看到的這座門是我國最大最重的門。你們之中有誰能把它打開?”
許多大臣望著門連連搖頭,有一些比較聰明的,也隻是走近看了看,望而卻步在門口。當這些聰明人都說開不開時,其他人也隨聲附和。
隻有一位大臣走到門前,他仔細用眼睛觀察,然後伸手仔細檢查大門的縫隙,嚐試用各種方法打開。最後,他抓住一條沉重的鏈子一拉,門競然開了。
其實大門並沒有完全關死,而是留有一條窄縫,任何人隻要仔細觀察,再加上有膽量去開一下,就會把門打開。
國王說:“你將擔任朝廷中重要的職務。因為你不局限於眼睛所看,耳朵所聽,你還有勇氣伸出手,靠自己的力量和膽識去冒險去嚐試。”很多時候我們靠耳朵做決定,眼睛也經常被耳朵欺騙,因為耳朵容易偏聽偏信,眼睛容易望而生畏,對沒有見過的,或沒聽說過的事,常常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所以,手縮回來了,大腦和心靈就自動關閉了。
大膽嚐試光有勇氣不行,那叫有勇無謀;膽量需要見識、學識來支撐,才會有膽有謀。謀略來自大腦和心靈。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人生中有太多道門要過,太多的關要闖,“闖關”重在一個“闖”字,“闖”的字義就是要破門而入,或破門而出,關鍵要“破門”。傳統教育鼓勵男孩子闖世界,闖天下。
“闖”要有勇氣,有膽量,闖的能力來自生活的磨礪,遇到困難,自然要闖過去。這也是“男孩要窮養”的原因所在。男孩兒生活太優越,18歲之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的大門進出自由,沒有障礙,沒有難關,自然就沒有機會去“闖”,膽量和勇氣從何而來呢?
讓勇氣站出來,必須鼓勵孩子闖難關
勇氣給孩子帶來希望和成功。勇氣也分大小:難關小,需要小勇氣;難關大,需要大勇氣。勇氣不是孤立的,勇氣總是與困難和恐懼捆綁在一起。不遇到困難,勇氣不會站出來;沒有恐懼,勇氣也不會出山。
培養勇氣的辦法和培養自信心一樣,鼓勵、讚賞、肯定可以激活孩子的內動力,還有大膽嚐試和生活的磨礪。
孩子從小到大,注定要經曆許多對他們來說困難或恐懼的事情,比如黑夜,孩子都怕走夜路,尤其在沒有路燈的鄉村,走夜路更需要膽量。很多孩子有這樣的經曆,走夜路或者周圍沒人時,大聲唱歌給自己壯膽。還有迷路,即使在鬧市裏,走丟了也是令孩子恐懼的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小朋友之間的爭鬥、陌生的環境,以及犯了錯恐懼被懲罰等等,都可能讓孩子恐懼。麵對困難或深陷恐懼時,所有孩子的第一個反應是希望得到幫助,或者由大人代替去麵對這些難題。
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小斯賓塞的父親經常對小斯賓塞說:“一個真正有勇氣的人是具有悲柄和同情心的。殺戮小動物,毀壞植物和樹木,不是勇敢,是殘忍。還有魯莽、衝動、缺乏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勇敢行為。勇氣隻是一種心理,除此之外,還應該經常使用理智。”
小斯賓塞14歲考上牛津大學,一生成績卓著。斯賓塞創作了很多獨特的生活課堂,讓勇氣在麵對難題時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