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點亮財商,讓孩子長膽識(3 / 3)

如果孩子接收了一些恐懼或憂慮的信息,入睡前,一定要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排除或覆蓋白天留存的信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入睡前,不但要輸入抗幹擾信息,還要孩子參與互動。

那天晚上,我附在雨奇的耳旁,小聲對她說:“跟我學,我說一句,你說一句。”

“我就是孔繁森救的小男孩。我是雪域高原的舞者。”

“明天台下都是椅子和空氣。”

“投入藍天,我就是白雲;投入白雲,我就是細雨。”

反複說了三遍,雨奇睡著了。第二天藝術節表演,她們表演獲得成功並拿了大獎。

膽量從哪裏來?來自激勵+訓練

拿破侖·希爾曾說過:“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無法參與高層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缺少自信,即使有很高的學曆,也沒有膽量。

一個海歸研究生申請工作,她形象很好,頭腦聰明,做事認真仔細,但回國後,遲遲找不到工作。每次筆試都順利通過,而麵試這關就過不去。因為她一直低著頭,眼睛總在躲避。她就是拿破侖說的那種天資高,但缺乏自信的人。

她的自信被誰偷走了呢?被她的媽媽。她的媽媽特別能幹,對自己要求高,對她要求也高。小時候,不論她做什麼,媽媽都不滿意。如果考了第三名,媽媽就說:“你就不能努點力,考個第一名。”有一次她考了第一名,媽媽卻說:“偶爾考個第一,有本事,次次考第一啊!”

“不知道為什麼,在媽媽的陰影下,我就是強大不起來。”

她對我說這段話時,兩眼噙著淚水。類似這樣的故事很多,每次演講都會有人哭著跑出會場,然後給我發短信,講他們膽怯不自信的來曆。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富足和幸福,可自卑和膽小的人不但難以成功,也難以幸福。

給孩子自信和膽量的五種方法:

1.改變座位,鼓勵孩子坐前排,凡事走在前麵

帶孩子出去聽課,改變坐後排的習慣,不論在學校上課,還是參與社會活動,都告訴孩子搶前排坐。前排能和講師目光交流,不易走神,能養成專注聽講的習慣。

2.改變對話,培養專注傾聽和對視的習慣

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專注地聽,一定要看著孩子的眼睛,積極回應。然後,要求孩子聽自己說話時,也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培養目光交流的習慣,還有誠懇和坦然。

為什麼孩子不自信和害怕時,不敢看著對方的眼睛呢?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孩子怕泄露心裏的慌張和害怕,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

3.改變姿態,改變慢騰騰走路的習慣

從走路可以看見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挺起胸膛,抖擻精神,健步如飛,不但釋放出正能量,還是自我塑造的一種方式。

職場有麵試關,很多人筆試關過了,麵試關過不了,究其原因,多數跌在不自信上。傳統文化看人或選對象講究觀四相:麵相、手相、動相(走路的姿態)、靜相(坐著的姿態)。所以,中國文化樹立了一個標準形象模板:站如鬆、坐如鍾、臥如翁、行如風。這四種形象展示了一個人的生命三寶——精、氣、神。

改變慢騰騰走路的習慣,讓兩腳生風,可以給孩子自信。

4.改變氛圍,和孩子一起唱歌演講

歌聲和笑聲具有化解矛盾和敵對情緒,贏得好感的特殊功能。一百多年前,赫伯特·斯賓塞創造了快樂教育法,其中有一條就是和孩子一起唱歌。他鄰居家的孩子不愛學習,做事沒有激情,後來采用了他的方法,改變了家裏的沉悶氣氛,女兒變得活潑、快樂,學習的熱情也被激發出來。

大聲唱歌能給孩子膽量,大腦有一個共振機能,不然為什麼走路害怕時唱歌能壯膽呢?

5.改變方法,讓孩子不斷達成目標,給孩子信心

根據孩子的年齡,給孩子製定一個個小目標,從做簡單的事開始。比如9歲的孩子,可以幫父母查找出門的路線圖,製作家庭旅遊計劃,預訂酒店,列購物單,核算購物票據,家裏請客吃飯時可以做主持。這樣既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直抒已見的膽量。

膽怯、恐懼是一種束縛,它會讓孩子畏手畏腳,甚至裹足不前,而膽量和勇氣會助長孩子的自信。一個缺失自信的人,無論本領多大,都會坐失良機,而膽識和自信可以創造奇跡,激發無限的潛能和才幹。

勇氣是正能量,不論做什麼,一旦失去勇氣,孩子將陷入自我譴責、自我畏懼的心理狀態中。負能量上升,積累多了,不但膽小怕事,也畏手畏腳。

勇氣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當孩子表現得勇敢時,他的反應能力、興奮程度和判斷力、想象力、記憶力都會大大提高,這有助於增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膽量和勇氣能幫助孩子學會比較,果斷行動,快速判斷和選擇,有這些經曆的孩子,人生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