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討論:誰來管理壓歲錢?壓歲錢該如何花?小學生自主管理壓歲錢該不該?
討論的結果是:今年的話題,明年討論的延續。
有思想,不行動,再好的思想也是擱淺在沙灘的船,無法遠行。
有創意,無行動,再好的創意也不過紙上談兵,既無力量,也無成果。
當孩子遇到錢,先放手給孩子錢,然後,放大膽子讓孩子去用錢、管錢,在行動中把握錢的走向和傳遞錢的法則。
讓孩子學會理財,孩子手裏必須有財。壓歲錢是孩子每年期待的一種收入,如果用這筆錢和孩子製作一年或三年的財務規劃,教孩子如何記賬、儲蓄、借貸、投資,最後建立一個以孩子名字命名的“寶貝銀行”,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製定幸福人生規劃。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騙子、奸商、警方取代你,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幾年前,我曾去上海采訪過一個少年犯。因學校組織春遊,每人要交25元錢,他手裏沒有錢,放學的路上,他想到回家和媽媽要錢,必遭一頓數落,幹脆在路上搶點錢。於是,他躲在一棵大樹後,等待獵物出現。這時,一個衣著時尚的女子走來,他看前後沒人,一個箭步衝出去,拽住女子肩上的包,競然沒有拽下來。這個女子邊喊搶劫,邊揪住他的頭發,他掙脫不了,最後,被捉拿歸案。
母親第一次去監獄看望他:“為了25元錢,你去搶,成了少年犯,值嗎?”她沒想到,兒子不但沒有後悔,反而憤憤地頂撞她:“值!太值了!我沒有錢,每年的壓歲錢,還沒等我攥熱,你就給收走,從此一去不複返。和你要錢,比登天還難。”
聽了兒子的話,她驚呆了:“沒有錢就去搶啊?幫你管錢不是為你好嗎?”
這就是中國母親的思維:幫孩子做,替孩子做,為孩子做,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幫孩子管錢其結果是造成孩子對錢的無知和貪欲,讓孩子管錢既能開發孩子的財商,又能培養孩子的管理才能。
“壓歲錢”的原創價值
為什麼除夕夜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誰發明的用錢來給孩子壓歲?
知識經濟時代,凡事都講“原創”和“緣起”,那用紅包給孩子包壓歲錢的原創是誰呢?又緣起於何時何地呢?
據說,“壓歲錢”的原創是浙江嘉興府一戶姓管的人家,原創人是管家的一個孩子。創意緣起於除夕夜的一個包錢遊戲,這個遊戲原本是為了除妖降魔,沒想到,居然傳下來了,不僅解除了千家萬戶的困擾,還成為一種習俗。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長得黑身白手,每年除夕夜它都要跑出來,鑽進有小孩的人家裏,伸出它的白手,專摸熟睡小孩的腦門。小孩的腦門是一個身體與外麵溝通的重要信息通道,醫學上叫囟門。囟門自出生一直是軟的,也就是開放著的,所以“祟”的白手一摸,病毒就帶進去了,小孩就立刻發高燒說夢話,等退燒後,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除夕夜裏,人們害怕“祟”來傷害孩子,就整夜點燈不睡,這就是我們說的“守祟”。
嘉興府的管家,怕“祟”來傷害孩子,就一直陪著孩子玩包錢遊戲,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覺時,就把包著的八枚銅錢放在枕邊了。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身的小鏤人鑽進來,當它的白手伸向孩子的頭時,突然,孩子枕邊嗖的一聲,射出八道金光,“祟”尖叫一聲,給嚇跑了。這件事後來傳揚開了,大家紛紛效仿,除夕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放在枕頭底下,“祟”就不敢再來了。
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因“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叫作“壓歲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