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孩子管理“壓歲錢”(3 / 3)

洛克菲勒家族中流傳著“14條洛氏零用錢備忘錄”,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小時候與父親約法三章,每周給零花錢1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過2美元。且每周核對賬目,要他們記清楚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家長審查,錢賬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10美分,反之則減。

洛克菲勒通過這種辦法,使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學會精打細算、當家理財的本領。他們的孩子成年後都成了企業經營的能手。幾代人秉承家規,從沒出過敗家子,也沒有一個孩子因身為富二代、富三代而奢靡墮落。

不跟孩子談掙錢,不讓孩子自己管錢,孩子對金錢的態度不僅模糊混亂,還不知道節製節省,就像窮人一樣,一旦擁有錢,就毫無理性,錢不花光不回家。

在花錢和管錢中點亮財商

讓孩子在理財中增長智慧,首先要告訴孩子錢從哪裏來。

城裏的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錢是通過什麼樣的勞動獲得的。有個7歲小男孩兒和媽媽去外婆家,看見農民在田裏收割麥子,問媽媽,他們在幹什麼,媽媽說在收割麥子,割麥子幹什麼,麥子加工後就變成麵,麵可以做餃子、麵條和餅,那麥子還能幹什麼,田裏的麥子自己吃不完,可以賣給別人掙到錢,再拿掙來的錢買衣服、房子和汽車。

小男孩從媽媽那裏獲得了掙錢的概念。有一天,他到爸爸辦公室,看見的全是電腦,就問爸爸:“農民靠多種麥子掙錢,你天天坐在電腦前,靠什麼掙錢啊?”

爸爸一下被問住了。

我們每天都在忙於掙錢,但家庭教育缺少這一課,父母不跟孩子講自己如何掙錢,我們總是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爸爸掙錢送你進好學校,出國留學。爸爸靠什麼掙錢呢?金錢的概念來自孩子對日常生活的直觀印象和記憶,因為家庭缺少“錢從哪裏來”的教育,所以給孩子造成一種誤解:“隻要有父母,就永遠有錢花。”

我曾多次帶月亮小記者采訪。每次自由活動時間,孩子既不想參觀博物館,也不想去風景區,強烈要求安排購物。他們走進超市,輕車熟路地找到購物車或購物籃,從琳來滿目的貨架上信手拈來,比采摘還快地往籃子裏裝,在收銀台前,孩子們幾乎一次性把口袋裏的錢全都花光。

我仔細清點過他們籃子裏的商品,都是一些小食品,很多是重複性的,隻有商品的包裝和廠家不同而已。

每次,我都做一次調查,“這些東西非買不可嗎?”他們都會搖頭說“不一定要買”。

“那為什麼一定要花錢買自己本來不是最需要的東西呢?”

“買了這些東西,錢花光了,就算賺了;如果不買,剩下的錢回去要交給父母,那不就吃大虧了嗎。”

如果孩子認為花父母的錢是賺了,不花是虧了,無疑是說明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當孩子不心疼父母的血汗錢,習慣了站在父母的對立麵,以一次性花光父母給的錢為賺了,我們不能不反思自己錯在哪裏。

說起壓歲錢,這些孩子的記憶裏儲存的不是快樂,而是不滿和憤怒:“小時候,年年盼壓歲錢,可一邊快樂地盼著,一邊擔心憂慮:快樂的是自己又能得到一筆錢,擔心和憂慮的是這筆錢剛一到手,還沒等攥熱乎呢,就被父母拿走了,而且是有去無回。從小到大,父母不讓我們管錢,讓我們怎麼獨立呢?”

因為很多父母把壓歲錢隻當作“錢”了,所以,我們忽略了它本身承載的多種教育功能。當我們簡單粗暴地把壓歲錢從孩子手裏拿走時,我們就不自覺地放棄了財富教育的機會。

把壓歲錢歸還孩子,讓孩子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錢。和孩子一起創意讓壓歲錢生錢的辦法,鼓勵孩子生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