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幫孩子創建雙財富銀行(2 / 3)

計算的結果,孩子們發現錢多能做大事,錢多就財大氣粗。

光有錢能氣粗嗎?生活中經常碰到有錢人,窮得隻剩下錢了,怎樣才能做到財大氣粗呢?

靠積累,精神和物質財富雙積累,而積累需要時間和堅持。

如果一天讀1篇文章,背5個英語單詞,

100天就是100篇文章,500個英語單詞。

一年就是300篇文章,1825個英語單詞。

物質財富需要積累,精神財富同樣需要積累。給孩子兩個儲錢罐,讓孩子親證和體驗積累的奧秘,以及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互換能量,學會耐心和堅持做好一件事。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講過一個關於撿磚頭的故事。這個故事給他以深刻的啟示,他從父親手中的一±夬塊磚頭悟出成功的奧秘。

俞敏洪的父親是個木工,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瓦撿回來,有時候父親在路上走,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放在籃子裏帶回家。

久而久之,家裏的院子裏就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有一天,俞敏洪的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開始左右測量,開溝挖槽,和泥砌牆,用那堆亂磚左拚右湊,建成了一個讓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當時俞敏洪隻覺得父親一個人就蓋了一間房子,很了不起。

長大後,俞敏洪從父親積攢一塊塊磚頭,到攢一堆磚頭,最後變成一間小房子的行為中體悟出成功之道:“一塊磚沒有什麼用,一堆磚也沒有什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是一堆廢物;但如果隻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彎下腰去撿一塊塊磚頭日積月累的行為,夢想也無法實現。”

當家裏窮得揭不開鍋時,俞敏洪的父親依然去積攢磚頭,為了他心中的那個房子。後來,父親撿磚頭的精神遺傳給了俞敏洪,成了他的創業哲學。

夢想就是財富,有夢就有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夢想看似遙遠,虛無縹渺,但夢想也有現實的抓手,那就是內心中為夢想積聚的能量和財富。

教孩子管理財富,從三件事開始

美國莘德爾教授對兩組人做過調查,一組是事業成功人士,另一組是那些常常抱怨不幸福的人。調查結果令莘德爾教授十分吃驚:成功人士都因做好了三件事,而不成功的人正因為沒有做好三件事。成功者做了哪三件事情呢?

成功必做的三件事=目標+計劃+行動

第一件事:設定目標,給孩子平台拿破侖·希爾說:許多人埋頭苦幹,卻不知為了什麼,到頭來終於發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卻為時已晚。因此,在給孩子儲錢罐時,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設定目標,比如5歲積攢多少錢、讀多少書等等,把儲錢罐作為平台。目標可以定一年或三年,但要具體並容易實現。

教孩子學會做決定,在培養孩子製定目標時,要聽孩子的意見,激活孩子頭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二件事:製訂計劃,給孩子模板

完成目標需要計劃,計劃是通向目標的必經之路。做菜需要菜譜,蓋房子需要設計圖紙,玩電子遊戲要根據圖標和指令進入。製訂計劃如同設計程序或者打開電腦一樣,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

給孩子模板,幫助孩子設計一張計劃表,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也可以在生活中尋找製訂計劃的模板,比如“剝洋蔥”,一定是從外麵一層一層地向裏剝。製訂攢錢和花錢計劃需要步驟,可以從打開電腦、電視和手機的模式教孩子設計執行計劃的步驟。讓孩子學會並逐漸習慣嚴謹、髙效地管理自已的行為。

第三件事:投入行動,給孩子路徑

實施一個計劃,不但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堅持,還需要選擇舍棄什麼,堅守什麼。比如:儲錢罐裏攢了一筆錢,孩子想學遊泳,還想學鋼琴,而存款隻夠學一樣怎麼辦?父母這時要教孩子學會取舍才能按預定的計劃執行。選擇後要堅持才能達到目標。

給孩子儲蓄意識,從日常生活開始

如果從小沒有“儲蓄罐”,孩子的生活將缺失什麼?

美國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儲蓄觀念的培養。如果孩子想吃冰激淩,買一杯需要花50美分,父母不會直接給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可以吃,但今天隻能給25美分,等明天再給你25美分,你攢夠了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