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東臨碣石 第三章 周延儒督師(2 / 2)

“你真願意去?”皇帝大感驚喜。

這個時候,周延儒聽到身邊諸位大人都同時鬆了一大口氣。心中苦澀,暗罵,我還真是倒黴!

可皇帝的話他卻不敢不應,“主憂如此,敢不竭力效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崇禎皇帝笑了一聲,卻突然板起臉,嗬斥周延儒:“早說就好,非要敲打敲打才答應。”

周延儒忙又磕下頭去,“臣罪該萬死。”

皇帝的語氣又柔和下去:“吳三桂那邊我自發手敕過去讓他帶兵過來協助,你也不用擔心手頭缺兵少將。”

“有吳將軍在,臣信心更足。”

“如此就好,周卿此行乃代聯督師。傳旨:明日正陽門設宴,為周首輔壯行!”

……

周延儒也不知道是怎麼回到家的,他渾渾厄厄地坐在椅子上,灌了兩口熱茶,這才大叫一聲:“苦也,老命丟了!”

被皇帝抓到把柄的滋味還真是難受,關鍵時刻,你該出來頂缸了。

說起這個把柄,還有一段故事。其中也牽涉到明、金議和以及前兵部尚書陳新甲一案。

周延儒早在崇禎二年便是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的老臣,後因與溫體仁不和,遭到排擠被開除出了明朝公務員隊伍。後來,溫體仁和以後的薛繼觀兩位首輔先後都因戰事不利被罷相賜死。

最後,崇禎皇帝想起了周延儒這個風流儻蕩的前首輔,便寫了一到聖旨給遠在宜興老家養老的周延儒。上麵寫著四個大字:“還是他做。”

老周已是五十多人的人了,按說以大明現在的局勢,去做首輔本就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工作。可周延儒官迷心竅,一心想東山再起。如何願意放過這個機會,很高興地再次入閣。

哪知他也是運氣不好,一上台就遇到了陳新甲案。

陳新甲本是奉了皇帝秘旨與後金議和,但秘密不慎泄露。一時間,群情激憤,朝臣眾口斥責。皇帝為了撇清同自己的關係,一口否認。

如此一來,陳尚書就倒黴了,立即被拿下問罪。

周延儒作為首輔是經手過這事的,又是陳尚書的恩師,本有營救的責任。可他為了保住權位,裝著自己也不知道這事情,並辦了陳新甲殺頭重罪。

這事,崇禎皇帝心知肚明,今天一幕,用意不言自明:周首輔,若你不督師出征,陳新甲的案子我們是不是再審上一審?

第二日正陽門外的送行倒也隆重壯觀,旌旗整肅,金鼓喧天,一麵崇禎皇帝親書的“代聯親征”的大旗迎風招搖。

官兵呐喊歡呼,周延儒在歡呼聲中被皇帝拉著緩步而行,禮儀之隆前所未見。

同時皇帝還賜下尚方寶劍一口和賞功銀四萬兩。

尚方寶劍是見著了,四萬兩白銀嘛,先欠著。

崇禎皇帝牽著周首輔的手,滿眼熱淚:“先生飽讀詩書,定知聯之意是要你做當年拯救漢室,平八王之亂的周亞夫。周亞夫與先生同宗,望你也能同創不世之功。”說著,便將他扶上高台,行了一個大禮:“自古君王莫不有師,今日聯以師禮敬待先生,請先生受聯一拜。”

周延儒慌忙跪下,連稱不敢。

君臣二人相擁而泣。

不過,周延儒也知道,若自己昨天不答應都督師,隻怕皇帝這張看似誠摯的臉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他太了解皇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崇禎翻臉比翻書還快,根本就是一個心智不全之人,精神因為巨大的壓力已經變得不正常。

這次出兵,皇帝其實也無兵可派,一聲令下,周延儒灰溜溜地帶著四千弱兵出了北京城,行不了幾日就到了通州,然後再不肯挪動一步。

同時,他將軍令如雪片一樣發到各處,督促各地駐軍勤王。

好在京畿各地駐軍還算上道,各地軍馬滾滾而來,彙集在周延儒身邊。且不論兵員素質如何,好歹卻也湊夠了十萬之數。連遠在寧遠的吳三桂總兵和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諸鎮軍務的範誌完總督也來了。

這也是明朝京畿地區最後的一點兵馬。(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