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至情至性的《垓下歌》(2 / 2)

關於項羽的情感,史書記載不多,僅僅是在這次垓下受困時,突然冒出來一個虞姬。當然,這是曆史,不是言情小說,沒必要刻意增加女人的戲份,但這個虞姬肯定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和項羽的感情非常深,項羽也非常喜歡她。項羽隨軍打仗都帶著虞姬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看著自己心愛的男人,像一個孩子一樣的無助,虞姬的心碎了。她伴著項羽的慷慨悲歌,也和聲而唱。和的什麼,《史記》沒有記載,《楚漢春秋》上說,虞姬當時唱的這樣四句:“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表達了願意一同慷慨赴死,追隨一生的柔情與豪情,同樣的悲壯,同樣的動人心魄。其實,不管這和曲是真是假,是否為後人的演繹,它都真實表達了彼時的真實情感。這就已經足夠了。一個深愛自己男人的女人,不隻是欣賞他的豪邁,欣賞他的瀟灑,感受他的男人味兒,還會和他一起分享煩惱,分享痛苦,分享悲傷。不管這個男人怎樣,是不可一世的“大王”,還是“意氣盡”的普通男人,她都會一如既往地寵著他、愛著他,給他嗬護,給他溫暖。她會一直陪伴著他,走到生命的盡頭。

與項羽的鐵漢柔情相比,劉邦就是軟蛋而心硬了。

攻下彭城後,劉邦本想把一家老小接到身邊享福,因為戰事太過順利,劉邦一興奮,於是“日置酒高會”,便將此事後延,天天隻顧喝酒慶祝。這次劉邦收獲不小,項羽的“貨寶美人”得了不少,估計他也不想早早把呂雉接來監督他,樂得逍遙快活幾天。可他沒想到項羽來得如此迅速,屁股還沒捂熱就被打出了彭城,接一家老小的計劃也就此泡湯了。

劉邦被楚軍追殺,狼狽逃竄,慌不擇路,結果“道逢得孝惠、魯元”,在路上遇到孝惠、魯元二人。孝惠就是後來的孝惠帝劉盈,劉邦和呂雉的兒子,魯元就是後來的魯元公主,劉盈的姐姐,劉邦和呂雉的長女。於是拉上他們一起走。結果楚兵追得急,車子跑得慢,眼看要追上,劉邦急了,“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毫不猶豫地把一對兒女雙雙推下車,趕車的滕公見狀,趕緊“下收載之”,又把這姐弟倆抱上了車。劉邦於是又推,滕公於是再抱,“如是者三”,姐弟倆差點沒給折騰死。最後這趕大車的滕公也急了,說:“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說急也沒這麼急的,這是您的親生兒女啊。再說總這麼推來抱去的,敵兵可就真的追上了。劉邦這才作罷,這對親生兒女這才沒被趕下車。

對親生兒女都這樣,那心肯定是石頭做的。不過也不能就此說劉邦不在乎家人。打下彭城,他沒顧上接家人,但始終也沒忘了。跑路時,劉邦“欲過沛,收家室而西”,還是想繞道沛縣順便把一家老小接了,隻是被楚軍搶先一步抄了家,父親和妻子還做了俘虜。廣武對峙,項羽欲殺劉邦的父親,劉邦表麵輕鬆,甚至強言殺了也給我分塊肉吃,但其實內心也是提心吊膽的,畢竟那是他親爹,隻是那時他也沒別的辦法。鴻溝議和前,劉邦也是先派了使者去索要父親和妻子的。

以上這些事例都表明:劉邦還是很在乎他的家人的。隻不過他的這種在乎是有前提的,就是要在自己絕對安全的情況下,他才會考慮親情,才會考慮感情。當他自己麵臨危險,自顧不暇時,親爹、親兒子和一個外人沒啥兩樣,都可以扔在一邊不管。也就是說,他更在乎的是他自己。

一個人的失敗,往往是因為感情的拖累。因為他有顧慮、有依賴,這份顧慮和依賴會讓他變得猶豫不決,因為他更喜歡囿於這種情感中去享受那份安寧。這樣的人有血有肉,生活得踏實,會讓家人放心,會讓自己的女人放心。而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脫離某些感情上的羈絆,如此才能輕鬆上路,這一點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劉邦做到了,所以他注定要成功。但這種人是不值得欣賞的,更不值得提倡,如果人連感情都沒有,那還能稱其為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