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程度,既有行政格局體製不可避免會成為障礙。2009年以來,經濟先走一步的廣東省越來越感受到區域內現行行政格局與體製的製約,意識到改變現有行政運行模式的必要性。於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明確表示,珠三角一體化的關鍵是要打破行政區劃壁壘。
但是,形成共識已是不易,將這一共識付諸實踐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采取切實可行且切實有效的政策與措施,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上取得突破,打破行政壁壘很可能流於空談。
(一)進行科學規範兼顧各方的利益整合,是破除行政壁壘的必要前提
一個國家,一個區域行政區劃的存在是社會管理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現行行政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曆史演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曆史存在的事實。而且從理論上講,一個同一主權國度內的、有著統一法律體係的行政區劃並不必然導致行政壁壘。那麼,為什麼會在發展實踐中出現行政壁壘呢?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利益根源。
區域行政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守土有責。一個地方政府必須對自己轄區內的一切事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需求等等負責到底。而要完成這一係列任務,占有並運用資源,包括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等等是不可少的。而這一係列資源都有待於依靠轄區內的自然資源和市場資源來保障。這些資源構成利益的最初形態。自己轄區內的資源不能白白讓給其他行政區域,自己的利益不能讓別人拿走。加之這些年來,在上一級政府提出的經濟增長等一係列考核指標的壓迫下,同一區域內相關政府之間又有著直接的、甚至零和性質的競爭。某一資源給了你,我就沒有;某一地位你占有了,我就不可能染指。在這樣的製度安排下,同一區域內相關政府之間雖然不是以鄰為壑,也絕不會先人後己。像過去一段時間來珠三角地區一些城市之間的地位之爭,表麵上爭的是名號,其實是爭名號背後的地位以及地位背後所傾斜的資源、項目等利益。
地方政府的這種利益訴求是剛性的,也是有相當理由的。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一方麵,這是他們完成其經濟與政治任務的依托。雖然,破除行政壁壘,區域經濟一體化,互通有無、揚長避短,從長期來看是符合各方利益,是雙贏乃至多贏的結果。但看當下,區域內各方政府會發現要達到經濟一體化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短期內必須放棄一些產業以及這些產業背後的利益。可是分灶吃飯財政體製又使得每個地方都要上項目做產業以擴大稅基,增加GDP。沒有大量的產業發展,沒有地方經濟的保護和限製資源及市場要素自由流動的互相封閉,這一切又好像都不可能。
另一方麵,就算其中有些利益是地方政府“搭便車”為了自己在行政過程中更舒適、更便利、更有派而略有些奢侈、鋪張、浪費,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無奈”成本,我們可以想辦法去規範,去約束,但不能也不可能一概抹殺掉。比如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等方麵呈惡性競爭態勢,特別是引進外資企業方麵,不管是否符合本地區資源環境和產業發展要求,一概照單全收。而且,為了把外資引來,一些地方在土地轉讓上,通過財政貼補,以大大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外商提供土地,本來1畝土地實際成本在15萬元以上,卻可以按6到7萬元、乃至更低的價格出讓。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這些行為從根本上導致價格信號扭曲,造成過度競爭和資源浪費,擾亂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秩序,削弱了整體競爭力,似乎不應當出現。但對具體的、當下的地方政府來說,還是有利可圖的,它可以滿足地方政府即時的行政消費與當下的政績需要。如果我們書生意氣地用大原則、大道理去教訓、去清理,結果隻能讓地方政府陽奉陰違,無助於打破行政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