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還是從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安排來說,勞動的價值都是一個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勞動為本、勞動神聖,這是不需要再饒舌的基本判斷。但是在現實的社會運行過程中,無論是人們對勞動的觀念還是勞動在實際社會分配中的地位,又都表明這一問題並沒有真正在社會中講清楚。以至於在2010年紀念五一勞動節的講話中,胡錦濤甚至開始為勞動者的“體麵勞動”大聲疾呼。為了勞動者的尊嚴,也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我們有必要讓社會重新認識勞動的價值。
(一)“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勞動在社會發展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價值被創造的基礎上,沒有價值的創造就沒有社會的發展。而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勞動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像土地、資本等都隻是承擔了價值轉移的功能。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結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透徹剖析,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所謂發展的奧秘:並不是資本家的資本在養活勞動者,而是勞動者勞動的剩餘價值養肥了資本。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虛偽性,進而宣布了資本主義的不可持續性,為走向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石,也成了勞動者捍衛自己權益、走向新社會的銳利武器。
我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絕不隻是因為馬克思的工人階級立場,而是其理論的高度科學性。馬克思之後有很多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批判勞動價值論,並且也提出了很多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價值論,但他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從立場上批判馬克思容易,從理論上否定馬克思很難。”
那麼為什麼一些貶低勞動價值抬高資本作用的觀念在社會上大行其道,甚至我們有很多群眾感覺不出它們錯在哪裏也就信以為真呢?就是因為這些言論偷換概念,用表麵現象掩蓋了生產的本質。但現象畢竟不是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隻是“後一種價值(勞動價值)隱藏得很深,以至於我們的經濟學家能夠滿不在乎地否認它的存在。”經濟學家都能裝糊塗,我們老百姓就更不可能明白了。這也提醒我們理論工作者有責任把科學的理論用大眾能理解的形式傳播出來,否則謬論就會甚囂塵上。
當然,價值的創造與社會財富的創造不完全是一回事,社會財富依賴於價值又不完全等同於價值。價值的源泉隻有一個就是勞動,財富的源泉卻有很多,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等等生產要素在財富創造過程中缺一不可。馬克思當年也曾明確講過:“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既然這些生產要素也參與了財富的創造,而這些生產要素又是稀缺的,是有歸屬權的。在財富的分配過程中,其所有者當然也可以為其付出這些生產要素而分的一些收益。對於這一點,我們尊重經濟運行的實際要求,我們並不絕對反對。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此為借口鳩占鵲巢,否定了勞動在財富創造中的基礎性地位。因為離開價值的財富隻能是財富的泡沫。如果說財富是一組數字的話,勞動是前麵的1,其他要素隻能是後麵的一連串0。沒有0,財富值是好像不大,但沒有1財富就隻是一串沒有意義的0。
這就是勞動以其創造價值而成就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價值”。
(二)社會群體絕大多數是勞動者,這一事實毋庸置疑地突出了勞動的價值對於社會民眾生活狀況的基礎性地位
有的同誌會說,就算我們不否認勞動的根本性地位,在中國社會已經小康乃至富裕的今天,突出強調勞動價值還有現實意義嗎?我們群眾不是也可以去獲得財產性收入嗎?此話出有因,卻與我們的社會現實嚴重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