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視製度但要走出製度神話
比起輕視乃至蔑視製度,動輒人治、長官意誌的現象來說,重視製度、信任製度、依靠製度無疑是一種進步。但是列寧有句話說得好:“真理隻要再往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在重視製度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並防止將製度神話的傾向。
關於製度,我們曾經和正在構造兩個神話:
第一個神話:如果我們從理論上認識到並設計出一個好的、先進的、優越的製度,並且想當然的宣布實行之後,這一製度就能解決所有我們希望其解決的問題,使得整個社會形態乃至人的發展狀況都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神話籠罩中國社會數十年,直到近些年來才逐漸被突破,但其遺留意識的作用仍不可忽視。
第二個神話:伴隨著對“人治”形態的反思和對製度價值的認識,對製度的作用越來越推崇以至於走過了頭,想當然地認為製度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隻要一切都按製度去辦,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社會政治生活中還有什麼疑難問題、硬骨頭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毫無疑問都是製度、體製的不好,一旦有了好的製度與體製安排,一切將迎刃而解。這一神話還正在盛行中,甚至還有擴張之勢。
第一個神話有著一種唯心主義的色彩,忽視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曆史階段性;第二個神話則有一種“泛製度化”的色彩。要真正發揮製度的之所為,必須走出這兩個神話,理性地認識製度的局限與製度的所不能為。
首先,製度不能解決製度以外的問題。無論是從社會的發展看,還是從人的發展看,製度都不是本原。借用一種我們熟悉的思維來說,可以說社會生產力是第一性的,而製度是第二性的。真正發揮根本性作用的還是生產力而不是製度,製度作為保障作用或者說反作用其意義是重大的,但也是在社會生產力的背景和基礎上發揮著作用,或者說是在社會生產力的既定框架下發揮著作用,製度不能解決製度以外的問題,不能超出自己的領域甚至淩駕於社會生產力之上。片麵地強調製度變革的作用,希求通過製度變革來實現社會的發展,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是要在實踐中碰壁的。
在這個方麵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製度不能自己宣布自己的到來。一種製度是否能出現,能否在社會中發揮作用,不是以人的主觀願望強烈與否為前提,也不是以它的價值評判高低為根據,仍然是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基礎,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段為依據。理論上的宣稱與急於求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其次,製度不能解決非製度性的問題。無論製度設計多麼周密細致,多麼全麵詳盡,它都不可能窮盡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現象,都不可能覆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可能,加之人的情感、思維、動機在根本上是不可能精確量化和描繪的,這些因素甚至是非製度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以有限的製度設計來解決無限的發展問題,必然是力不從心。這種泛製度化的傾向如果得不到糾正,很有可能在出現無數次因製度力不從心而陷入窘境的現象之後,走向對製度的不信任,從一個極端一下子跳到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走出製度神話,才是製度真正發揮作用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