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國道路:政治深處烙印文化的基因(1 / 3)

文化作為曆史文明的積澱,作為社會發展方向的引領,解決的是人類“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

文化看不見摸不著,看似無形卻有力。一個沒有了文化支撐的國家肯定一敗塗地。故稱“文化軟實力”。

文化不顯山不露水,好像無位卻有為。一個失去了文化滋養的社會必然一盤散沙,是謂“文化精神家園”。

大國的前行,社會的發展,與其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提煉和概括,不如從文化的層麵去理解與闡釋。深深烙在政治經濟上的印記是文化的烙印,深深隱藏在政治經濟背後的是文化的基因。

中國在30餘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一種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西方社會對之予以了高度的關注。他們的關注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道路”絕不僅僅是一條民族複興、國家富強之路,其所蘊含、所體現的和諧發展的理念同時也是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的價值支撐。

對西方社會來說,中國的發展乃至崛起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可能有些不情願。但如何理解這一事實,如何麵對這一事實,西方社會似乎還沒有準備好。西方社會的一些人出於政治上的狂妄與無知,以有色眼光偏激地看待中國發展,固在意料之中;試圖對中國發展抱有同情理解的人,出於其難以擺脫的思維局限與意識偏頗,也容易好心添亂。

但這種現象也給中國社會提出了一項極其緊迫的任務。在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國與世界聯係越來越不能、也不可能割斷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清晰地闡述中國發展的基本理念與核心價值,以宣示立場,傳播主張。這不僅僅是為了化解西方社會的疑慮與偏執,更是為了增強中國走自己路的信心與決心。

概而言之,中國道路是一條和諧發展的道路,中國的發展對世界來說是一種和諧的發展。“和諧發展”有三重意蘊:

(一)和而不同:“不同”不是一種臆想,而是一種事實、一種必然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世界範圍內現象層麵的行為越來越趨同了:喝可口可樂、穿牛仔褲、聽搖滾樂、看好萊塢大片。中國社會的民眾似乎也不例外。依恃這種現象,一些西方人士就借題發揮,稱中國社會已經徹底融入西方社會,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純屬自欺欺人。果真如此嗎?我們的回答很明確:“不同”不是一種臆想,而是一種事實、一種必然。

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有著不同的發展曆程,不同的發展路徑、不同的發展條件、不同的發展結果,這一係列的“不同”必然導致另一係列的“不同”:不同的價值判斷、不同的行為偏好、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技能素質。這些不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文明形態。社會文明是一個複合的整體,不僅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還包括社會成員的心理意識與行為習慣,甚至一些製度層麵的內容也是文明這一大範疇的有機組成部分。

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是不可能理解非洲熱帶叢林中土著居民的信仰與習慣的,魯迅也很形象地說“賈府的焦大肯定不會愛上林妹妹”。但西方發達國家往往習慣憑借自己政治、經濟的優勢去否定別的國家自身文明的優勢,強求文明同一。這些年來中國與西方社會之間的恩恩怨怨與不斷的摩擦皆源於此。

西方社會出於對中國社會製度的選擇、意識形態的堅持的不了解而產生不理解甚至敵意,對於中國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樣持以懷疑、觀望、甚至懼怕的心理,所謂“中國威脅論”其實就是在這種心態下潛滋暗長的。同樣,中國社會相當多的普通民眾對於西方社會堅持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也持有一定的成見和懷疑,對於西方國家在世界上推行其價值觀表示出極大的反感。在這樣相互“誤讀”的情況下,中國與西方社會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係列矛盾、摩擦與衝突,不僅體現在經貿交往中,甚至還體現在其他更廣的領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