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國道路:政治深處烙印文化的基因(2 / 3)

其實,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各種文明有曆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這就是文明的多樣性。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現代社會的發展實踐也表明,文明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生命體現,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借它的獨特性和內聚力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喪失了獨特性,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對於別的文明主體來說,一種行為選擇似乎是“非理性”的,可對於本文明主體來說卻是有充分理性的。

(二)和實生物:“特色”不是一種借口,而是一種本能、一種策略

正因為不同是客觀存在的,在審慎把握自身不同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就成為了不同社會的當然選擇。鷹擊長空,魚翔深海,各得其所。如果要求雄鷹潛水,魚蝦登陸,就是逆其本性,不僅不可能發展,還會自取滅亡。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強求一律,隻會導致人類社會僵化衰落,不管那種文明看起來是多麼的先進、多麼的現代、多麼的科學。

社會製度更是如此。製度研究表明,製度是非中性的。也就是說任何製度都有其占優群體和劣勢境遇。一項製度可能讓某一社會群體如魚得水,占盡利益,卻會讓另一社會群體緣木求魚,得不償失。

現代西方社會發展製度是在其幾百年的資本主義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背後更有著數千年的西方文化滋養,還有著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奪“資本”,這樣的製度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有其深厚的實踐基礎與曆史必然。

麵對這樣的製度,中國不是不去學習西方,而是學不來,不能學,沒有資本去學。先有毛澤東指出:“中國人向西方學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結果“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後有今日中國的處境。中國改革開放,真誠地走向世界,為世界製造絕大部分的產品,結果是什麼?為西方世界打工可以,要想與西方國家平起平坐不行。

中國不會像西方那樣去欺負他國,但也不願總是寄人籬下。怎麼辦,走一條自己的路。先找到了對西方文明進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馬克思主義,確立起了與西方社會平等對壘的“主心骨”,接著又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一次又一次的飛躍中,形成了今日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0多年來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表明,中國道路不是對西方模式的“克隆”,而是對西方發展範式的突破與超越。在西方範式內發展,中國可能會有小的進展,但難有大作為。隻有跳出西方發展的三界外,不在西方發展的五行中,才能真正地“超英趕美”。在這個意義上,“特色”不是一種借口,而是一種本能、一種策略。

隨著中國的發展,遲早會與西方發達國家平起平坐,對於這一點西方社會是不願意接受的,所以找了很多的借口來妖魔化中國的發展。但對這一點,中國社會是不能讓步的。韜光養晦絕不是甘居其下,沒有地位的平等何談民族的複興。中國的發展不去威脅別國,不去幹涉別國,但別的國家也不能阻擋中國發展的步伐。西方社會必須學會接受並適應一個與他們平起平坐的中國必然存在這一事實,甚至因為這一事實他們需要收斂一些囂張的行為,放棄一些既得的利益。中國社會明確傳遞這樣的信號,讓西方社會盡早認識、盡早適應,可以打消西方社會一些不應該的僥幸之念與欺瞞之心,也可以讓中國社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與摩擦。

(三)和諧相處:“普適”不是一種教義,而是一種狀態、一種模式

比較多地強調中國與西方社會的不同之處,是因為我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我們並沒有否定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之間更大的相同之處,畢竟同為人類社會不會沒有共同的東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會之間的共同究竟是什麼,尚需要進一步認識。簡單地把在西方社會大行其道的東西當作“普世價值”強加於中國社會,既是一種無知的獨斷,也是一種臆想的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