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國道路:政治深處烙印文化的基因(3 / 3)

其實,就現階段的世界來講,與其從抽象教義的層麵理解“普適”,不如從社會狀態的層麵看待“普適”。站在這一角度,和諧相處就成為更有現實意義的“普適價值”。隻是這一普適價值裏並沒有什麼獨斷的教義,而是一種狀態、一種模式。

首先,世界和諧相處是可能的。我們以中美兩國為例。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東方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又是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家;而美國則是一個基於西方文明滲潤的、新興的、移民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曆史、國情決定了中美兩國的文化必然會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與截然不同的內涵。但是中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文化價值觀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條和諧相處、和平發展的道路;美國社會所崇尚的自由、民主、平等、競爭等理念也造就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發展模式。暫時放下社會根本製度的差異,這不同的發展路徑之間不必然你死我活,可以求同存異。

其次,世界和諧相處是互利的。盡管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無論就理念、風格、模式還是具體判斷都有些格格不入,但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都體現著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規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於一尊,對於雙方都是很有意義的。

比如,中國文化中“仁愛”的精神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改變霸權思維,與民族國家和平相處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現在西方社會對恐怖主義大為頭痛。其實,恐怖主義的根源是一些民族、一些政治組織、一些社會群體對於現有國際秩序與格局的不認同、不滿意。西方大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和為了維護有利於自己的現有國際秩序,以所謂“國際公理”“人類普遍價值”,向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民眾強加自己的價值觀、文化觀乃至宗教觀,其他民族和群體稍有不接受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進行大肆討伐,這當然是不能為其他民族和群體所接受的。如果西方社會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充分尊重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意願,以“仁愛”的情懷共同建立一個友愛、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國際恐怖主義自會徹底消除。

對中國來說,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價值理念並不是西方文明的特權,而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精華之所在。剔除西方社會在這些理念中所附加的西方意識形態,其在保障權利、實行民主、實現自由方麵確實有相當有價值的方式、方法值得我們參考借鑒。以立場原則的堅定不移和開放寬容心態的有機統一,既守住中國自身文化價值的根本,又充分借鑒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對中國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這樣一種借鑒的典範。

再次,世界和諧相處是長期的。有人會問,中國社會發展模式的成功會不會取代西方社會的發展模式呢?有的西方學者業已得出肯定的判斷。但我們的回答是,在可預計的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社會的發展模式與西方社會的發展模式之間不存在誰終結誰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模式的成功,不是消除了西方社會發展模式,而是提升了兩種發展模式之間相互競爭的水平。至於更長時間跨度下會是什麼結果。我們不妨借用鄧小平一句話,“我們的後來人比我們更聰明,他們會解決這個問題的。”過早地宣布中國模式對西方發展模式的取代,對中國發展是不利的。我們不這樣講,也不讚同外國人這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