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指向。
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石上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承認並倡導共同的標準、共同的價值。這一標準是超越所有社會主體自發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會主體根本利益的價值評判,這就是公平正義,簡稱公正。公,一個社會大家庭的理想狀態;正,一個社會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為核心價值觀,既有厚重的理想導引性,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在全社會引起共鳴。
——仁愛,社會主義社會的倫理訴求。
愛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情感,也是人類社會最可寶貴的情感。沒有愛的社會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會都應該把愛作為核心的價值觀。但是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曆史與文化的傳承,因而不同社會形態中的愛的形式與愛的內涵是不一樣的。資本主義個體主義基石的價值觀決定了它的愛是“博愛”,而社會主義社會,更加注重個體與社會及社會中相關群體的關係,是一種“關係之愛”。愛有差等,向上愛父向下愛子,同樣是愛,形式內涵截然不同。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進行創造性轉換,用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合適的。更何況“仁者愛人”,社會主義的“仁愛”還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的愛。
——共享,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胡錦濤同誌指出,“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無論物質成果,還是精神成果,都應該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共享,都應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進一步看,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主人對國家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所有製形態上的“公有”體現在分配形態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在當代中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不要混淆核心價值與工具結果的關係
有的同誌會問,為什麼不把現在大家關注的一些熱點,比如,“民主、法治、權利、富強”等等內容也列入核心價值觀。難道它們不重要嗎?我們承認,它們很重要,甚至很有現實針對性,是當代中國社會迫切需要加強的內容,但它們是價值觀的實踐展開,是反映奮鬥目標、發展主題、政治文明建設任務等要求的工具性範疇,是次生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從核心價值觀中把他們推導出來。一個以“和諧、公正、仁愛、共享”為核心價值的社會必然是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權利神聖、國富民強的社會。因為,核心價值觀應處於價值的層麵,是價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是導向性的,不是結果性的;是邏輯上的在先,不是具體行為上的在先。
有的同誌還會說,它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已經約定俗成為一種價值了,而且更加活躍,這又該怎麼理解。我們的回答是,就算它們事實上已經具有了一種價值的屬性,也隻能是另一層麵的價值,是處於核心價值之下的價值。就好比是幾何學中公理與定理的關係,雖然都是規律的反映,但公理就是公理,定理就是定理。核心價值是隱藏在背後的,在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文化積澱和社會公民的靈魂深處潛移默化發生作用;民主法治這些政治文明的成果卻是表現出來的,以社會的變革、行為的優化、福利的改善在社會生活中體現著它們的生機勃勃。可再枝繁葉茂依然是樹根在提供營養;再怎麼活躍,公理還是公理,定理還是定理。把它們列入核心價值觀,會發生價值觀層次紊亂問題。而且從價值觀發展的曆史實踐看,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它們也是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實踐層麵展開,在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如此。
當然,在這裏我們一定要強調一句話:不把它們列入核心價值觀,絕對不等於它們不重要,也絕對不能因此忽視它們的重要性,反而要更加的彰顯它們的意義與功能。在今日的中國社會切實踐行民主、崇尚法治、尊重權利、國富民強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沒有對它們的切實踐行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被實踐。我們還用幾何學來打比方。在幾何學中公理固然是在先的,可在解答具體幾何問題的時候我們用得最多的還是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