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核心價值觀:與時代同步的精神家園(3 / 3)

(四)對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麵臨的挑戰要有足夠清醒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麵臨著來自內外兩個方麵的挑戰。

第一,從中國社會內部看,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不確定性導致價值觀塑造的複雜性。

價值觀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紙上談兵。價值觀來源於社會形態的深層結構與運行關係。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社會才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我們回顧價值觀塑造的曆史,就會發現有個規律。

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一般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社會形成前夕,這時由於大家共有一種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種激發、鼓舞、理想色彩比較濃厚的價值觀。這一階段的價值觀更多的是一種應然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如何。像資本主義“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就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提出的。

另一個階段就是一個社會已經完全成熟定型後,可以提出與這一定型社會完全吻合的價值觀。像中國的忠孝價值觀(忠於君主,重視家庭)就是一個成熟的農業封建帝國所需要的價值觀,它適應並維護了那個社會。

當代中國從社會發展階段上來看,恰好不屬於這兩個時間段。而更像是一個過渡階段。在過渡階段,我們有很多問題沒有闡述清楚,我們的社會狀態處於不斷變化過程中。像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核心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形態?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仍然在不斷探索中。這種探索,這種不確定從客觀上導致了價值觀困惑這一現象。

因此,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既不是價值反叛,也不是價值虛無,而是價值迷茫。而這一點更加危險。價值反叛不可怕,隻要有明確的反對內容,就肯定會有潛台詞的擁護內容,內容就在它的對立麵或者至少離之不遠;價值虛無問題也不大,不承認一切價值本身也就是一種價值的選擇。而價值迷茫則不然,既希望有明確的價值規範,又不知道價值規範在哪裏。縱使頭腦中有些價值觀的希冀(或者說叫理論上的主流價值觀),但因為這些希望的價值觀不會真正在實踐中行得通而不敢當真。麵對在社會實踐中大行其道的價值觀(庸俗價值觀)卻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這種困境就表明,我們要搞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明確內涵及其社會性質等問題。但這一工作尚任重道遠。

第二,從外部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看,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形成了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直接而強有力的挑戰。

西方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簡明、清晰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深層理念是“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實踐展開是“民主、法治、權利”。至少從形式上就給我們以直接的挑戰。不管我們是否公開承認,當我們準備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就客觀上把我們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須麵對資本主義價值觀這一對手。

更嚴峻的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理論形態上的抽象性和資本主義社會在當今世界事實上的主導地位,使得西方價值觀有成為普適價值的衝動,西方社會在推波助瀾,我們社會也有些同誌隨波逐流。

其實,對於把西方價值觀當做普適價值,我們的態度必須很明確。一方麵,中國與西方社會是不同的,不同的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實力,導致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深刻的,這是客觀的事實,一目了然;另一方麵,中國與西方畢竟同為人類社會不會沒有共同的東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會之間的共同究竟是什麼,尚需要進一步認識。簡單地把在西方社會大行其道的東西當作“普世價值”強加於中國社會,既是一種無知的獨斷,也是一種臆想的狂妄。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關起門來說凡是資本主義擁護的就是我們反對的,恐怕是不行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社會主義社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價值觀當然也應該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超越。這種超越裏,既包括反對,也包括汲取,用哲學的話講,就是揚棄。但是,這種超越,這種揚棄從理論上認識到變為在實踐中做得到,仍然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