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此強大的社會發展大趨勢,又有著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倡導,我們的政治文明願景理當走向現實了。但在現實的社會運行中卻未能完全如此,或者說至少不是立竿見影。為什麼呢?這就是政治文明發展中的路徑依賴現象。
(一)發展的路徑依賴現象
社會發展一旦步入某種軌道,就會慣性地沿著某一軌道走下去。對於今日中國政治文明發展來說,這種路徑依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利益的剛性。
任何社會狀態,不論這一社會狀態多麼不合理、不進步,都會產生一批受益者與獲利者。他們在原有的社會狀態中可以輕鬆獲取超額的利潤。如果社會狀態發生變化了,他們不僅不可能再獲取超額利潤,甚至由於能力的製約,連社會平均利潤都不可能獲得。出於維護既有利益,當然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與借口來阻礙社會的變革,尤其當這些群體對社會變革還確實有相當發言權的時候,這種狀況尤為明顯。
更有甚者,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注意及時吸納社會上一些有影響、有作為的個體與群體,通過利益均沾來擴大自己的小圈子,以進一步增加維護既有利益的力量。當社會上的一些個體與群體或出於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悲觀,或出於對進步力量的不自信時,往往難以抵禦眼前利益的誘惑而同流合汙。現在,我們社會上有一些知識精英之所以老說一些為社會大眾所反感、與社會發展規律不符合的“無稽之談”、“荒唐謬論”,不僅不以為恥,反而沾沾自喜,就因為他們已經被一些利益群體所吸納了。
——本領的恐慌。
政治文明的進步絕不僅僅是幾個新名詞的出現,而是一種社會狀態的變革。適應並參與這一變革僅僅靠華麗的口號是不夠的,需要的是全新的本領準備與素質要求。但我們社會中的很多人並沒有做好這一準備。
沒有參與民主、主導民主的本領而害怕民主;沒有適應法治、運用法治的能力而拒斥法治。這就是由於本領恐慌而延緩了社會的應有變革。
——成本的悖論。
從道理上講,進步的政治文明對整個社會是收益大於成本,落後的政治文明對整個社會是成本大於收益。按照減低成本,增大效益這一普適原則,落後的政治文明理當讓位於進步的政治文明。但由於成本的一些特性,使得在現實社會政治運行中,落後的政治文明仍然有著比較大的生存空間。
比如,由於收益與成本很難一一對應,而且成本可以後置,往往使我們對成本判斷過低,本來得不償失的事情,我們仍然會去幹;麵對我們行政中的不規範所引發群眾的不理解、上訪、告狀,不是去反思我們的做法、改正我們的做法,而是想方設法先壓住群眾、捂住蓋子,得過且過。又比如,由於成本是可以轉移的,成本的承擔者和收益的分享者並不一致,往往使我們對巨大的隱憂估計不足,我們不是想方設法去降低成本,而是想方設法地去轉移成本,以拖延時日。一些黨員幹部明知道不作為、亂作為,是會敗壞形象,失去民心的。但對那些黨員幹部來說,可以把這一成本轉嫁給執政黨,敗壞的隻是黨的形象,自己卻能撈到好處,何樂而不為?
這三個方麵的原因,形成了滯阻政治文明進步的“小氣候”。我們別小看這“小氣候”,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它確實能抵禦並化解大趨勢的壓力,進而遏製住大趨勢的滾滾車輪。
(二)中國發展在兩難中彷徨
近一段時間來,一直凱歌突進30餘年的中國發展好像越來越步履蹣跚了,一向雄心勃勃的中國社會各層次的領導者、發展者們開始越來越頻繁地使用一個詞了:“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