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而活的權利
美國社會很真實也很現實。當時的鄧文迪若想立足於美國,獲得西方人的認可,她自知一份耶魯大學雙A學曆遠遠不夠。即便一段婚姻也隻是她長期駐足美國的“備胎”。她想要爬得更高,她清楚青春時光短暫,忍受不了蝸牛一樣的前進速度。所以,她很明確地在升級自己的手腕和手段。與其說默多克是頭惦記著嫩草的“老牛”,不如說他是在對的時間與鄧文迪相遇的那個人——這個世界最大傳媒集團的大亨,注定會成為鄧文迪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頁。
許多人不明白連“花瓶”都稱不上的鄧文迪為何能成功逆襲?
鄧文迪從來不是默默無聞的“獵手”,她最早是排球運動員出身,當然知道如何扣球才會贏得更多的鮮花和掌聲。在與默多克結婚後,她借助高科技手段為82歲的默多克誕下兩個可愛的女兒。有人說鄧文迪不僅是急功近利的代表,亦是當今“中國夢”的代表。在如今這個愈加浮躁的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急功近利的路上追趕,收獲頗豐。這並非現實價值觀的扭曲,別忘了這類人是以犧牲自己的青春、健康、愛情甚至生活為代價的。h米h花h在h線h書h庫hh
顯然,鄧文迪比千千萬萬的中國女性都聰明。她從19歲遠赴美國的那一刻起,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她絕對有權利為自己而活。
整個離婚事件表麵看似是一個“中國小妞”把美國大亨給“泡”了,實際上默多克先生也是一個很強的對手。傳媒帝國可是老默的命根子。說難聽點,或許默先生自知82歲的自己即將步入人生的彌留之際,不如見微知著,主動提出離婚並支付十幾億贍養費,這對一個世界級大亨而言微不足道,況且老默一直出手闊綽。但他始終沒有把實權交給鄧文迪,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他並未真正接受這位華裔女子。他的帝國依舊由自己的子女掌控,東方女人鄧文迪到頭來還是沒有參與權。
並非因為鄧文迪還不夠優秀,而是鄧文迪本身的價值遠高於她在傳媒帝國作出的商業貢獻。鄧文迪的確天生為商業而生,但她始終是女人,她早熟、知人性,明白男女之事形同利益重組,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不過是一場浪得虛名的遊戲。利用完男人身上所有值得利用的東西,她也必須適時放棄。
※女人,男人,誰是誰的配角?
有人說,默多克隻是鄧文迪人生中的一個“配角”。
放眼全世界,鄧文迪隻有一個,不是每個同樣有智慧的女人都能有她的手段和心機;不是每個“千年小三”都能通過修煉“得道成仙”;更不是每個男人都能像默先生那樣慷慨。
女人想要讓自己活得更好,除了要征服男人,還得懂得踩著男人的肩膀向上爬。或許連鄧文迪自己也不確定下一個闖進她世界的王子是誰。但對於任何一個永遠為自己而活的女人而言,男人隻是人生中的配角。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裏,尋求不同價值觀、不斷挑戰道德底線的人比比皆是。無論是另辟蹊徑還是標新立異,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而活的權力,除了當事人自己,我們沒有評價他人價值觀對錯的權力。正如佛學之道所言,因果鏈始終處於循環的狀態,一切因果都要由時間慢慢解釋。
你佩服鄧文迪也好,鄙視她也罷。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隻有鄧文迪自己最能體會她這大半生,自我犧牲與救贖的滋味。不可否認,鄧文迪是個敢於為自己而活的奇女子。她聰明、決絕、睿智、冷漠,這並不阻礙她成為當今女人學習的榜樣。女人無論選擇哪一種人生,都要為自己而活多一點,愛自己多一點。
鄧文迪並不覺得失去了“配角”就抱憾終生,與默老先生相比,她還有大好的人生、大把的時光成為這世界的女主角,在逆風中自由飛翔。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一切愛恨冷暖都會為她加冕。掠去浮雲,又會是一片豔陽天。那是一個專屬於她的國,唯有她自己才是真正的國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