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老狼為什麼會氣絕身亡呢?原因就在於狼不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試想,如果老狼一直在下麵等著不走,或者走開,隱藏起來,牧童一旦從樹上下來不就可以救回狼崽了嗎?
人也是這樣,隻有放棄一些東西,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甚至可以為所欲為。秦孝公時期,沒有因河西之敗爭一時之氣,沒有因父親之死報一箭之仇,有所不為。但是,他求賢變法、勵精圖治,這是有所為,然後通過變法讓秦國徹底強大起來,成為令六國聞風喪膽的強大國家,這樣才能為所欲為。
楊振寧是人們熟知的科學家。
青年時期的楊振寧就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誌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在1943年,楊振寧赴美留學時寫的論文就是關於實驗物理學。
當時,費米建議楊振寧跟泰勒學理論研究,跟艾利遜學作實驗。
但是,在實驗室工作的20個月中,楊振寧的實驗做得非常不理想,經常在作實驗的時候發生爆炸,甚至在當時的實驗室中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裏有爆炸,就能在哪裏找到楊振寧。這個時候,楊振寧不得不承認這個殘酷的現實,自己的動手能力遠遠不如別人。
而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在關注楊振寧,有一天他問楊振寧:“聽說你的實驗進行得不太理想。”“是的。”麵對眼前這個讓人感到敬畏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覺得你沒必要非要寫一篇實驗論文,既然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的建議就是你不妨把這個論文充實一下,作為你的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截了當地對楊振寧說。
聽完泰勒的話後,楊振寧的心情非常沉重,一方麵,他深深知道自己在作實驗方麵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骨子裏那股不服輸勁兒,讓他非常渴望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在實驗方麵的不足。
他對泰勒的關懷十分感激,但是,讓他放棄自己的想法這卻是一件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於是,楊振寧非常誠懇地對泰勒說:“非常感謝您的好意,我想考慮一下,過兩天我再給您答複。”
楊振寧回憶起自己在廈門讀小學時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手工課上,楊振寧興致勃勃地用麵粉捏了一隻雞,他興高采烈地跑回家,拿著自己的工藝品給爸爸媽媽看,爸爸媽媽笑著說:“兒子真棒,你捏的是藕吧?”
楊振寧回憶起了很多往事,他不得不麵對現實,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很差。最後,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那時起,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轉向了理論物理研究。最終,在1957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攜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很多人都希望能做到兩全其美,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不得不進行選擇。放棄對個人來說是痛苦的,但是,適時地放棄,需要的不僅是勇氣和膽識,還有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隻有舍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才能摘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智慧點睛】
有所為,是以有所不為為前提的。隻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真正地發揮一個人的能量,從而做到大有作為,“為所欲為”。高層次做人,一定要懂得如何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間作出決斷,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不凡的一生,從而大有作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