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小聰明和大智慧——吃虧是福,虧小方能贏大(2 / 2)

盡管一窮二白,沒有做生意的經驗,也沒有可以供自己操作的資金。但是,島村並沒有放棄,他創造了一種新的銷售方法,即“原價銷售法”。

島村首先去麻產地岡山的麻繩商場,從那裏訂購了大量45厘米規格的麻繩,一條麻繩的價格是5角,然後,將這些麻繩以原價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就這樣倒來倒去,一直在做賠本的買賣。但是,在這種完全無利潤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後,東京紙袋工廠都知道了島村的繩索便宜,訂貨單自然源源不斷,島村這才決定實施第二步計劃。

島村首先拿著購貨收據,跑到訂貨客戶處訴苦:“你們看看我的購貨收據,一年多來,我一分錢都沒有賺到。如果我再這樣隻是為你們服務的話,我麵前隻有一條路,那就是破產了。”

經過交涉,島村的誠實和信譽打動了客戶,客戶把交貨價格提高為5角5分。

接著,島村又跑到了岡山麻繩廠進行交涉,“我從貴廠定的貨一直是一條麻繩5角,而我一直也是按原價賣給別人,所以,這一年多來才會有這麼多的訂貨。我是在賠本為貴廠招攬生意,如果我繼續做下去,隻好宣布破產了。”

廠商看到島村開給客戶的收據存根後,顯然嚇了一跳,世界上竟然有甘願做不賺錢生意的人?廠商們也很快同意了島村的要求,把價格降低為一條麻繩4角5分。

這樣一來,島村當時的交易量為一天1000萬條麻繩,計算一下,島村一天就可以獲得高達100萬元的利潤。創業兩年後,島村就以原價銷售法成為當時的名人。

真正的智者,擁有遠大抱負和理想的人,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他們的眼光往往會投向更遠的地方,他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一時的損失和未來更大的利益兩者之間的區別,他們更容易作出睿智的抉擇。

【智慧點睛】

鼠目寸光者看到的隻是眼前小利,而高瞻遠矚者看到的則是長遠利益。這就是高層次做人和低層次做人的最大區別。高層次做人不會計較一時之得失,他們更看重長遠的利益,這樣的人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會為眼前小利所動。

3.事情不做絕,給他人留有回旋的餘地

做人做事,給別人留點餘地,看似寬容別人、大度地接受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今後做人做事留了後路。

給人留有餘地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更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是一份難得的情懷。蓋屋建樓,我們都會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花草,給陽光,給空氣;修路築路,我們都會留下一段“餘地”,防止路麵發生膨脹;書麵“留白”,我們可以讓讀者有一些想象的空間;批評保守一些,這樣可以給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表揚含蓄一些,給人留下可以繼續進取的餘地。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州人叫蘇掖,在常州做官,是州縣監察官。在當地蘇掖算是個有錢的富翁,但是他對別人總是非常吝嗇,甚至還經常乘人之危,想盡辦法占別人的便宜。

有一次,蘇掖想買下一戶人家的別墅,而這戶人家因為經商失敗,不得不賣掉房子還債。盡管別墅的主人已經報出了非常低的價格,但是,蘇掖還是狠壓房價,雙方為此爭論不休。

蘇掖的兒子正好在旁邊,看到這一幕,他實在難以忍受父親的苛刻了,於是,對蘇掖說:“爹,您就這樣吧,不要再壓價了!您不為您自己考慮,請為兒孫們考慮一下,萬一哪天咱家衰落了,我們兒孫輩逼不得已要賣掉這座別墅,我們還希望那個時候有人能給個不錯的價錢。”

蘇掖聽兒子說完,覺得兒子說得有理,自己竟然隻為了錢而將人家趕盡殺絕,感到非常慚愧。從那以後,他做事的時候,不會隻顧著自己的利益了,一定會考慮雙方的利益,給人家留分份餘地。

與人相爭,不過一畝三分地,不過幾分利,一時之快意,卻很有可能在自己以後的人生路上留下禍根。爭來了麻煩,爭來了落井下石。

做人難,難做人,這幾乎是千百年來困擾人們的問題。做人真的有那麼難嗎?其實不難。隻要我們不要做得太絕,學會圓通處世,不得罪小人,也不得罪君子,為別人留餘地的同時,也為自己鋪路,不然,隻能讓自己陷入死胡同,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智慧點睛】

做人一定要給別人留有餘地,不爭一時,不爭一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樣才能為自己留足後路。每個人都有山窮水盡、落魄潦倒的時候,給他人留了餘地,也是給自己留了餘地。這樣,人生之路才會更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