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邊,列強也在思量著向中國索取多少賠款合適。剛被解救出來的各國駐華公使組織了英、德、比、荷四國組成的“賠款委員會”,專門負責研究中國賠款的標準、範圍。後來為了給“賠款委員會”提供研究依據,美、德、法、日四國又組成了“中國財政資源調查委員會”,調查中國物產、財力和賠償能力。
和談交鋒正式展開。清政府首先發招,以籌集賠款為名,要求提高中國海關稅率。關稅主要是針對各國輸華商品和外國在華商人,稅率的提高對清政府有利而對外國有害。結果,各國強烈反對中國提高關稅。
列強反過來要求清政府向廣大百姓加捐加稅,搜刮對外賠款。清政府也強烈反對這個要求。盛宣懷就認為國家已經“庫儲一空”,如果賠款太多,朝廷必然力不從心。“或謂中土民物蕃庶,不難搜括。然中國千百年來取民甚薄,若一朝苛索,恐民心思亂,積怨生事。”老百姓本來就對苛捐雜稅怨聲載道——這也是義和團狂飆興起的重要心理基礎,如果進一步加捐加稅,必然激發國內矛盾。但是,列強不依不饒,逼迫清政府在國內籌集賠款。對此,清政府訓令中國駐各國公使向駐在國政府表示,若按列強要求加賦百姓,“必激民變,中國不能允”。中國要求列強酌情減少賠款數額,放寬中國支付的年限要求,讓中國有充分的時間籌集。
4月19日,列強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中國賠款金額:4億5千萬兩白銀。
李鴻章當即明確表示金額太大,中國難以承受。
各國公使則稱:“各國隻索實用之數,並無虛開。”明明是漫天要價,列強卻還敢說一點都沒多要。
李鴻章展開外交公關,希望能大幅削減賠款金額。他分別會晤了英、美、日等國駐華公使。美國公使康格向李鴻章表示,美國政府承認中國的財務狀況最多隻能承擔3億1千萬兩白銀,並答應“擬向各國勸減”。這讓清政府對美國的“勸減”產生了期望。同時,清政府向各地督撫征求賠款意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分析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並非圖利而來,因此中國隻要據理交涉,應該能夠減少金額。張之洞認為4億兩白銀比較恰當。兩江總督劉坤一則認為可以不給各國“現銀”,借此緩解中國的財政壓力。綜合各方麵的意見,清政府給李鴻章、奕劻等人下達任務,要求將賠款減至美國公使所說的3億1千萬兩白銀,同時讓列強“勿索現銀”。既然不是支付現錢而是延期支付,朝廷進而要求李鴻章等人將支付年限拉長,爭取低利息。
李鴻章、奕劻表示,將不遺餘力與列強“竭力磋磨,爭得一分是一分”。
李鴻章等人不管怎麼軟施硬磨,都掩蓋不了朝廷外強中幹的本質。列強緊緊抓住了朝廷的七寸,知道慈禧太後等人急於返回北京恢複對全國的統治。在談判桌上,駐華公使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不耐煩清政府的討價還價,多次威脅李鴻章等人,逼迫清廷在7月1日前公開下旨接受4億5千萬兩賠款,利息四厘。在此基礎上,外國軍隊才從北京撤軍。如果清政府到期不接受,外國軍隊就繼續占領北京等地,還要清政府支付占領費用。德國駐華公使穆默就揚言,等華北炎熱的夏季來臨,各國就不便撤兵,最早也要九、十月以後再說了,需要請政府支付更多的軍費。
列強的強硬態度關閉了討價還價的大門。李鴻章、奕劻認為“兩宮急盼撤兵,方議回鑾”,如果不接受列強的賠款條件,各國不肯撤軍,太後和皇上就不能回京。而且八國聯軍多留華一天就向中國多索取百萬軍費,拖延到秋後中國要額外多賠上億兩白銀。他們建議無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