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份文件的末尾,袁世凱批道:“各條內多有幹涉內政侵犯主權之處,實難同意。”
第二天(1月19日),袁世凱召見軍事顧問日本人阪西利八郎,憤慨宣布:“日本竟以亡國奴視中國,中國決不作朝鮮第二。”
二
據說,袁世凱臨死的時候曾感歎:“日本去一大敵矣。”誠如所言,袁世凱一生與日本為敵,日本也始終視袁世凱為大敵。
日本是近代侵略中國最多、危害中國最深的國家,愛國之人無不視日本侵略勢力為敵。袁世凱仇視日本,完全是出於愛國義憤。袁世凱生父和嗣父雙亡後,曾由叔父袁保恒撫養。袁保恒在西北任職,就將袁世凱帶到了西北。當時西北正組織全民動員,軍民踴躍奔赴抗俄前線;左宗棠率領清軍,深入不毛之地,清除分裂勢力殘餘,逼迫沙俄勢力退出侵占的中國領土。這些事情給少年時期的袁世凱以很大影響。
袁世凱從軍後的第一次大行動,或者說袁世凱政治生涯的起步,就是入朝抗日。1882年,日本人利用朝鮮高宗李熙生父、大院君李罡應和明成皇後閔氏之間的矛盾煽動了“壬午兵變”。朝鮮向清朝求援。袁世凱所在的慶軍被派遣入朝平亂。在朝鮮,青年袁世凱與日本勢力死纏惡鬥了12年,彼此結下了深仇大恨。
袁世凱在朝鮮,先是參與設置鴻門宴,將大院君逮捕,押送到國內保定關押,後又馬不停蹄返回朝鮮,隨軍將日本人趕出朝鮮。事畢,袁世凱留駐漢城,主動向朝鮮高宗皇帝提出要幫朝鮮練兵自強。袁世凱用英德近代方法幫助朝鮮組建了幾千人的禁衛軍,軍容整齊、戰鬥力強,受到了高宗李熙的讚揚。兩年後,袁世凱指揮慶軍一半人馬留駐朝鮮,成為清朝勢力在朝鮮的實質代表。
1884年12月,日本人趁中法戰爭爆發之際,慫恿部分朝鮮官員叛亂和日本軍隊一起發動“甲申政變”,入宮劫持高宗,又矯詔殺害了許多大臣。局勢不明,敵我力量懸殊,袁世凱當機立斷,認為事情的關鍵是高宗皇帝被日本勢力劫持,首先要奪回皇帝。袁世凱不顧部下反對,先斬後奏,集合所有清軍攻進皇宮,迅速擊潰日軍,救出高宗,粉碎了政變。為了有效控製朝鮮,袁世凱甚至卷起鋪蓋住到高宗皇帝的隔壁,和皇帝一起接受大臣的彙報,處理朝鮮政務,指揮文武官員,成為事實上的“監國”。日本人對袁世凱恨得牙癢,“以執政親中國,疑朝鮮拒日,皆中國駐朝總辦袁世凱所為,殊怨袁”。於是日本政府“憾之刺骨,百般排陷之”,多次照會清廷,指責袁世凱挑釁多事,要求清政府查辦。
1885年,伊藤博文親自與李鴻章交涉,要求懲辦袁世凱。袁世凱一度心灰意冷,離開朝鮮。半年後,袁世凱再次受命護送大院君回朝鮮主政,第二次踏上朝鮮的土地,出任駐朝商務委員。袁世凱入朝強力恢複“監國”地位。此次,朝鮮局勢更加複雜,親日勢力高漲,部分勢力則借助西方列強力量希望製約清朝。袁世凱在朝廷投入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隻能在禮儀、外交等方麵勉力維持中國和朝鮮傳統的宗藩關係。勉強堅持到1894年,日軍借口鎮壓東學黨起義增兵朝鮮與清軍對峙。中日戰爭一觸即發,袁世凱處境惡化,一方麵是朝鮮國內的反清勢力敵視他,一方麵是對他恨之入骨的日本人到處宣揚要殺掉他。日軍甚至把大炮瞄準了袁世凱的官署。袁世凱依然盡職地拜訪日本公使,奉勸日本撤軍,但遭到日本拒絕。未幾,朝鮮在日軍的逼迫下宣布為獨立國。袁世凱工作正式失敗,悲壯地致電李鴻章:“倘若朝廷決定對日作戰,則請先撤回在朝鮮的使署人員,世凱以一身報國,無所畏懼,但恐有辱使命,有損國威。”1894年6月15日,袁世凱黯然回國。6天後,日軍擄去高宗,朝鮮停止向中國進貢。朝鮮局勢滑向了戰爭,袁世凱最終敗給了日本。
袁世凱回國後負責編練北洋新軍,明確不招收日本軍校畢業生,寧願舍近求遠進口德國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對低廉方便的日本軍火不屑一顧。看著袁世凱在晚清和民國政壇的崛起,仇視袁世凱的日本政府如鯁在喉。袁世凱出任清朝內閣總理時,日本人策劃了截車炸車、襲擊官邸的計劃,企圖暗殺袁世凱,沒有成功。辛亥革命時,日本又夥同沙俄趁火打劫,出兵滿蒙,一個要殖民東北,一個策劃蒙古獨立。袁世凱派人去蒙古查辦,鎮壓叛亂,還查獲了日本向喀喇沁王提供的軍火。民國初年,北京政府缺錢缺人,但袁世凱四處向英國、法國等歐洲列強尋求援助,就是不對躍躍欲試想借機擴大在華影響的日本伸出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