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日本方麵早就預料到了袁世凱會走媒體渠道爭取外援,事先讓日本駐英大使出麵向《泰晤士報》“解釋”了日本政府的要求。而西方政府知道中日開始新的秘密談判後,美、俄、英各國紛紛向日本外務部要求獲知具體內容,尤其是日方的條款。日本政府已經選擇其中要求最為平緩的11條以正式文書通知各國(沒有一條涉及關鍵的第五號文件)。由於日本公布的11條要求都是對日本原有權益的必然擴大,並沒有直接損害西方列強在華利益,並沒有引起西方政府和媒體的關注。所以,2月12日《泰晤士報》隻是以《二十一條要求大綱》為題刊發了特稿,詳細說了東北局勢和與英國有關的長江流域的情況,並沒有報道日本第五號要求有關內容。莫裏循在11日還把消息告訴了美聯社駐北京通訊員摩爾,後者轉告了美聯社。但美聯社把摩爾的消息扣了下來,要求摩爾告知消息來源,因為摩爾的消息和日本使館“證實”的消息不符。
清末民初時期,西方來自中國的消息魚龍混雜,夾雜著擴大和渲染的成分,所以西方媒體對披露二十一條內容的消息持懷疑態度。而對日本公布的“十一條”要求,甚至有許多媒體(包括《泰晤士報》)認為是合理的,中國應該接受。
新聞戰的第一回合,袁世凱政府出師不利,期望中的列強幹預並沒有出現。北京政府還“深恐公眾輿論默然同意這個受到較少譴責的文本,從而鼓勵日本更強硬地迫使中國接受全部要求”。莫裏循和端納等人意識到,日本政府在有目的地蒙蔽世界輿論,於是建議中國政府公布日本要求的全文譯本。2月15日,莫裏循終於得到了官方拍照複製的“二十一條”全文英文譯本。袁世凱終於決定公開日本的要求。
一石激起千層浪,日本要求曝光後,各國新聞嘩然,將二十一條衝上頭版版麵。列強政府紛紛抗議日本的有意蒙蔽。日本國內部分報刊也表示不滿。迫於輿論和國際壓力,日本政府不得不在2月底將“二十一條”全文秘密通告了美、英、法、俄各國。不過,他辯稱第五號要求是對中國提出的“希望”,目的是增加中日友好。
惱羞成怒的日本政府在2月5日、22日、28日三次由日置益專門提出交涉內容“泄密”的問題,指責中國政府“大用新聞策略”,“如每次會議後外國記者即將內容通告英美”,以致“群言尤雜,人心搖動”。日本要求中國嚴禁媒體報道中日交涉,甚至要求中國取締報道相關新聞的報紙。北京政府反複聲明“本國政府絕無利用報紙之事”。那麼消息是怎麼傳出去的呢?袁世凱就指責日本自己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把內容泄露給了日本報紙,“致中外報章紛紛注意,時為袒中袒日之論,以惹世界之揣測”,現在竟然反過來指責中國!
三
袁世凱披露日本無理要求的目的達到了,然而期望中的外力援助能夠適時到來嗎?
借力打力,力從何來呢?袁世凱期望的外力首先是列強的同情和向日本施加壓力。日本在列強忙於歐洲廝殺的時候,趁火打劫,想排擠列強獨霸中國,侵犯了各國的既得利益。所以袁世凱對列強幹預的期望很高,他讓顧維鈞等人與美英政府保持密切聯係。可他也沒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列強身上,同時積極開始對日外交,希望利用日本內政分歧化解中國外交壓力,如果能夠釜底抽薪,讓二十一條消失於無形就更好了。為此,袁世凱向日本派出了密使。袁世凱甚至還向日本專家請教日本的政治體製,看日本政府能否獨立發動對華戰爭、天皇能否約束內閣的強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