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消息披露後,國內民眾救亡抗日情緒高漲,成為了新的、政府可以依靠的力量。中國的全民抵抗熱潮,成為袁世凱期望之外的第三股外力。
中日交涉消息一經披露,中國各地一片憤慨之聲,國內反日浪潮迭起。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各地,商家、學生和華僑各界,一致要求抗日——這在政治紛爭頻繁的民國初年極為少見。上至19省將軍由馮國璋、段芝貴領銜致電政府,表示強烈反日,“有圖破壞中國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下至販夫走卒、挑水賣茶的,閑暇時都聚集在街頭巷尾,“聚議中日交涉中之是非及華人如何救國之道,其狀亦極迫切”。全國上下“茶坊酒肆公共會集之處皆有華人團坐桌間,攢首聚議最近之談判消息,並懸擬日本將有何舉動,聲雖不揚,然頗激昂”。從2月2日到21日,總統府接到數百起有關中日談判的文書,其中總統府顧問廳21件,洋務處14件,外交部23件;部員以個人名義遞呈者117件,巡按使6件,將軍43件,道尹30件,縣知事200多件,普通百姓遞呈者75件。
一開始,二十一條被披露的信息很少,眾說紛紜,政府方麵遮遮掩掩。民眾要求政府立即披露信息,“國乃民有,非政府諸公所得私之也”,讓國民都知道交涉內容。各政黨、北京報界公會、商務總會紛紛上書或推舉代表,請求政府盡快宣布如何答複日本要求。參政院就中日交涉問題秘密開會,質詢外交當局,要求政府詳細解釋中日交涉。二十一條被詳細披露後,民眾紛紛表示願為國禦辱,比如署名“浙江全體公民”的文章指出對於日本的無理要求“雖在婦人孺子無不發指眥裂,願與一戰而死”。人們紛紛采取實際行動抵抗日本,最主要的就是抵製日貨。日本在華商品傾銷遭遇了極大困難。
反袁勢力在抵抗日本問題上空前一致。二次革命後,黃興一派沒有加入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另立鬆散的歐事研究會。其成員李根源認為革命黨應該暫緩革命,以便政府集中全力對付日本。1915年2月25日,黃興、陳炯明、柏文蔚、鈕永建、李烈鈞五位二次革命的革命領袖通電,除譴責袁世凱獨裁專製外,表示要顧全大局,在國難當頭之際停止反政府行動。許多革命黨人流亡日本,日本代表在交涉中專門提出,如果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日本政府將驅逐革命黨人,不允許反袁勢力在日本活動。許多革命黨人獲悉情況後,憤慨為日本所利用,紛紛離開日本。二次革命期間堅守南京與北洋軍作戰、遭到通緝流亡日本的何海鳴,寧可冒著生命危險毅然回國,也不願意繼續待在日本。
4月底,國內報紙披露日本提出修正案和最後通牒的消息,抗日救國的輿論熱潮達到了頂峰。人們一致要求拒絕日本,表示願意毀家捐軀,報國抗日。比如對日同誌會稱:“日本無禮要求,竟以通牒迫我,國恥民仇,無可再忍,務乞堅持抗拒,人民誓犧牲一切以為後盾。”
袁世凱對出乎意料而起的全民抵抗熱潮既想借助又要壓製。對於原本主張和平的北京各大報紙天天登載的中日交涉新聞,雖言詞激烈,情緒高漲,然而袁世凱並沒有下令幹涉。但他在給各省的電文中既表示“萬難接受”日本要求,同時也要求各省軍政長官穩定大局,防止社會動蕩。袁世凱把外交視為政府行為,擔心國內輿論左右政府決策,也擔心民眾過激行為授人口實。好在北京新聞記者俱樂部開會表示要以穩健態度,光明正大地對外報道中日交涉,引導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