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桂太郎出醜,盛宣懷卻是如芒在背,十年前那一場間諜商業報告引發的帝國天字一號鋼鐵廠命案如同鬼魅一般,時時刻刻纏繞著他。日本人瞄上大清帝國的鐵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1855年鹹豐朝的時候,日本商業間諜井上就借著周遊中國的借口,沿著長江一路西進,最後進入了古夜郎國首都鎮遠,到了夜郎國,這個井上就不走了,對鎮遠青溪的石頭產生了興趣,這個家夥對青溪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礦石的分布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最後揣著滿滿一口袋石頭回到了日本。當時的大清帝國海關官員還嘲笑這個日本倭人腦子進水了,天朝上國有的是奇珍異寶,這個小日本兒什麼不帶竟要帶一口袋石頭。井上回國沒有多久,一份關於青溪鐵礦開采計劃的報告流傳到國內,雲貴總督府一下子緊張起來,原來那個腦子進水的日本人是個商業間諜。大清帝國1883年的金融危機一過,開平煤礦督辦唐廷樞就迅速將股價穩住並拉升,礦產資源類股票再度暴熱。
1885年貴州巡撫潘霨向光緒皇帝上書,奏請建立青溪鐵廠,利用貴州的地下資源,依靠商人資金興辦新式的采礦企業,為洋務派的軍事和民用工業提供原料和燃料,以此開辟財源,扭轉貴州曆來“每歲度支全賴各省協濟”的財政困難。潘霨自己不懂企業運作,將辦鐵廠的重任交給自己的弟弟上海製造局候選道潘露。在中國曆史上一直都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潘霨的弟弟潘露卻是個技術人才,小夥兒留洋三十年,曾經跟隨左宗棠奏派辦理金陵、上海兩局的製造事務,是大清帝國不可多得的留學生。潘露希望青溪鐵廠完全按照西方資本化運作模式進行招股,當然由於大清帝國的市場化程度比較差,產品的銷售通過官場走門子就快得多,於是跟自己的巡撫哥哥潘霨一合計,提出了全新的“商辦官銷”的模式。潘露對上海的資本市場很熟悉,派人到上海推銷股票,為了提高公司的信譽,動用貴州礦務總局的關係,公開刊發招股說明書《貴州礦務劄文》在多家媒體發布,向社會各界宣傳辦廠宗旨、經營管理及發展前景等事宜,以擴大招股的影響。潘露策劃了一下,每股收銀一百兩,共招三千股,合銀三十萬兩,青溪鐵廠就能開工煉鐵。為了吸引民間資本的踴躍參加,潘露公開放手青溪鐵廠的管理權,股份最多者推為總辦,其餘一人能集百股者作為幫辦。幾個月時間過去了,潘露很失望,隻銷售商股十萬兩,股票都銷售出去了不能退還,巡撫老大哥潘霨一拍胸脯,替兄弟潘露解圍,沒有彙報也沒有請示,直接挪用公款十九萬二千兩,同時還找關係到法國的銀行貸款三十萬兩來籌建工程,後來又花了三年時間從英國諦塞德廠購到全套煉鐵機器進行安裝。掏了公款的潘霨突然有點不放心,趕緊派官僚徐慶元、祁祖弈為正副幫辦,在漢口上海等銷售辦事處也安排了大量官員,什麼大事小事都得向潘霨彙報請示,更誇張的是潘霨還是擔心青溪鐵廠出問題,幹脆由一管帶率領向鐵廠派駐清兵三百餘人進行武裝看護。青溪鐵廠開了大清帝國武裝商辦現代股份製企業之先河,也為青溪鐵廠蒙上了一層注定是悲劇的麵紗。
盛宣懷無法忘記那個沸騰的日子:1890年7月17日,夜郎國鎮遠青溪碼頭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潘露督辦挽起馬蹄袖親自開爐點火,大清帝國第一座現代化的煉鐵廠很快就煉出了鑄有“天字第一號”四個大字的鐵錠,青溪鐵廠日產生鐵二十噸,鋼四十八噸,成為大清帝國名副其實的天字一號鋼鐵廠。很快潘露就遇到了一個致命的難題,鐵廠使用的煤是貴州甕安縣蘭家關的煤,質量不合格,導致煉鐵爐塞事件發生,青溪鐵廠在開爐一個月之內不斷處於停工檢修的狀態。雲貴總督魏光燾一看潘家兄弟倆的鐵廠問題不小,其中大部分費用都是潘霨擅自挪用的公款,這簡直就是要自己的命,貴州全省田賦額征十二三萬兩,加上其他雜賦全年總共不過二十餘萬兩,居全國十八行省之末,而全年支出則為一百萬兩左右,地方財政一直是入不敷出,依靠朝廷從其他省份劃撥官款才得以維係沒有破產,現在潘霨挪用的資金超過全省一年的財政收入,而潘家兄弟的鐵廠一天不如一天,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魏光燾有點膽戰心驚,拒絕潘霨提出的所墊公款報銷的請求,對所借洋款也要鐵廠付息。潘霨一看自己的新任上司不支持自己的工作,繼續下去爛攤子沒法收拾,趁著開業不到一個月,潘霨趕緊將鐵廠所存機器煤鐵房屋等物品一並抵還公款。潘露一看自己的巡撫哥哥不僅不采納為了解決煤炭質量問題在黔陽開設分廠的建議,還完全將鐵廠資產國有化,出於一時書生意氣,在自己的督辦辦公室吞金自殺,等潘霨趕到工廠早已晚矣,潘霨抱著潘露還帶著體溫的屍體,像個嬰兒般號啕大哭,全然沒有了帝國二品巡撫大員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