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帝國漢陽諜戰(3)(2 / 3)

張之洞交給時維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拿著一份《捷報》去大冶縣勘查鐵礦,當初張之洞去上海找盛宣懷的時候,就聽說大冶縣的鐵礦石質量非常不錯,後來醇親王又私下告訴張之洞,要修鐵路煉鐵軌千萬別放棄大冶縣的鐵礦石。張之洞當時留了一個心眼,找到了一份捷報,《捷報》的文章說:“英國煤鐵最富,然而湖北省所雇用的外國礦師則認為中國的鐵礦比英國為尤富,大部分的鐵很純,即可製成器物與鐵軌。”張之洞還搞到了一份絕密的報告,當時李鴻章派盛宣懷到湖北考察煤鐵,英國礦師郭師敦在勘查之後出具了一份非常煽情的勘礦報告,報告說:“大冶縣屬鐵礦最多,各山礦脈之大,惟鐵山及鐵門檻二山為最。驗諸四周,礦石顯露,足征遍山皆鐵……淨鐵質為60%-66%,若以兩座熔爐化之,足供一百餘年之用……”郭師敦的誇張報告也是大冶鐵礦石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成了西方列強議會上重點討論的霸占議題。拿到《捷報》的時維禮一時激動壞了,立即就要動身,張之洞一把拉住時維禮,就時維禮現在的一身打扮去大冶縣礦山,當地的縣令不攔他,老百姓也要用臭雞蛋爛菜葉子把他給轟出來,趕緊找出一身長袍馬褂,還有一根假辮子給他。

日耳曼人時維禮戴著假辮子穿著長袍馬褂高高興興跑到大冶縣,結果一到大冶縣就被當地的老百姓給暴揍了一頓,鼻青臉腫的時維禮爬起來拿出張之洞的手諭,老百姓才放了時維禮。在大冶縣考察完畢回到武昌,時維禮一見到張之洞便眉飛色舞地將大冶縣的礦山再次誇張演繹了一番:“每年開采一萬噸,可供開采兩千年。”這個時維禮比郭師敦還能吹,堅定了張之洞開廠煉鐵的信心,你李鴻章不讓我修鐵路,我煉鐵軌,你關東鐵路難道非要用外國人生產的鐵軌不成?張之洞是摩拳擦掌要跟李鴻章賭一賭,找到豐富的鐵礦石,張之洞又派出七路人馬找煤。很快在大冶縣一個叫王三石的地方找到煤礦,調查報告送到張之洞手上,張之洞一看煤礦含煤豐富,也是那種一鏟子下去就是精煤的好礦。張之洞的高興勁剛上來,一份紫禁城總理衙門的電報就送到了張之洞的手上,一看到電報張之洞大怒,狠狠地將電報給扔到了地上。“這肯定是時維禮幹的好事。”張之洞咬牙切齒,大冶縣的煤礦是時維禮帶隊勘查的,現在德國人向大清帝國的總理衙門交涉,希望大清帝國將大冶煤礦的開采權讓給德國,總理衙門將這麼重大的責任推到張之洞這裏,讓德國人找張之洞協商。張之洞已經意識到時維禮是德國使領館派到自己身邊的經濟間諜,利用顧問的身份將大冶煤礦的情況摸查清楚後,將詳細情況向自己彙報的同時抄送了一份給德國政府,這一次德國政府通過外交手段直接索要大冶煤礦的開采權,看來他們是已經充分掌握了大冶煤礦的商業機密並且謀劃周全了。張之洞根本就沒有考慮總理衙門提出的跟德國人商量的事情,直接給總理衙門回複了一封隻有四個字“絕無可能”的電報。

鐵礦石、煤炭都找到了,鐵廠建在何處呢?嘲笑張之洞為吹牛大王的李鴻章沒想到抽掉了龐大的資金支持,張之洞這一次好像還真能折騰出一點動靜。李鴻章馬上給張之洞發了一封指點江山的電報:“西洋各國多以鐵就煤,無運煤就鐵者,鐵廠應當設在煤礦附近。”讓張之洞困惑的是李鴻章的秘書,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盛宣懷曾經詳細調查過湖北的資源狀況,他給張之洞的建議是湖北大冶盛產鐵礦石,鐵廠宜設在黃石,以便就近取用大冶鐵礦。張之洞對這個問題確實不怎麼懂,谘詢了總工程師盧森堡人歐仁·呂柏,歐仁·呂柏告訴張之洞也不一定非要什麼鐵就煤,煤就鐵的,主要看資源的交通與成本是否最經濟。按照歐仁·呂柏的說法,張之洞綜合考察了鐵礦石以及煤炭的分布狀況,發現鐵礦集中而煤礦分散,鐵礦離省城近而煤礦遠,這樣運煤就鐵比較好,而且鐵礦離省城近經營起來也便利得多。張之洞決定采用盛宣懷的建議,可是讓張之洞失望的是,道員徐建寅率領一幫洋工程師前往黃石勘察廠址,洋工程師一個勁地嚷嚷:“NO!NO!”洋工程師給了張之洞一個結論,黃石港地勢太低,大廠沒法建,但可以設立小廠,可大冶的鐵礦石那麼多,建立小廠實在是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