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同性戀成因理論綜述
(1)
對於同性戀成因的研究,有人持否定態度,他們的理由是:以往那些關於同性戀成因的研究有一個前提,即同性戀是正常狀態的偏離,否則為什麼沒有人去研究異性戀的形成原因呢。調查中,一些權利意識較強的人就頗不讚成研究同性戀成因,因為似乎這種研究的前提就是以為同性戀是不正常的。他們自己也不願意想這個問題。例如,一位調查對象說:不應說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如果考慮為什麼會產生同性戀,我有時認為是先天的,有時又覺得是後天的,後來就不想了,我也不後悔自己是個同性戀者,對現在的生活方式很認同。
對於類似的責難,弗洛伊德有過一個著名的答辯,他說:精神分析學派最反對把同性戀者從人類中分開來,視為異類。透過對未曾明顯表露之性興奮的研究,我們發現人人皆能以同性為性對象,而事實上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我們早就這麼做了。事實上,對同性之人的原欲執著,在正常的心智生活裏所占的地位,並不比對異性的原欲執著小,而在致病的狀況中,其重要性尤其明顯。相反,精神分析學認為,不分性別的對象選擇--對男性及女性對象都有興趣--就像在孩提時代、原始社會及早期文明史中所常見的那樣,是遠為根本的基礎。由此出發,通過對某一方向的限製,才形成了正常的或倒錯的類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來,一般男人之所以會全然隻對女性有興趣,也是一個饒有興趣、值得研究的問題,絕非僅以化學理論便可搪塞。(弗洛伊德,第50頁)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如果我們承認對異性戀和同性戀的成因都有研究的必要,再來研究同性戀的形成原因,也就沒有不公平的嫌疑了。
關於同性戀的形成原因,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都做過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概括起來,目前關於同性戀成因的理論有以下五類:
第一類:生理學理論。其中包括(1)胎兒期因素;(2)大腦因素;(3)荷爾蒙水平因素。
第二類:心理學理論。其中包括(1)弗洛伊德的理論;(2)貝伯(Bieber)的研究;(3)沃夫(Wolff)的研究等。
第三類:學習理論。
第四類:互動理論。
第五類:社會學理論。其中包括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預言自我完成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等。(Hyde,442-449)
將這些理論作進一步的概括,可以將關於同性戀成因的說法歸結為先天說與後天說兩大類。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大腦結構的影響等等;後天則指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如童年環境、青春期經曆以及造成所謂境遇性同性戀的環境因素等等。
對於同性戀形成的原因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至今沒有定論。根據1992年美國精神病學調查,在508位應答者中,28%的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受環境影響形成的精神不正常病症;但是72%的精神病學家則認為,同性戀的產生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的,如遺傳、胎兒出世前荷爾蒙的發展,或者是前下丘腦間隙的核及大腦前連合構造差異等等不同的生理因素。(郭瑋,1993年)潘光旦先生在我國曆史典籍中擇取一些說法,分別作為同性戀形成先天說與後天說的證據。關於先天形成說,他是以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所載古代同性戀者春江公子詩為例的,詩雲:人各有性情,樹各有枝葉,與為無鹽夫,寧作子都妾。關於後天形成說,則以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裏的說法為例:凡女子淫佚,發乎情欲之自然,孌童則本是無心,皆幼而受紿,或勢劫利餌耳。(藹理士,潘注,第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