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對象中的一位在談到自己性取向的形成原因時,極其強調首次性經驗的重要意義。他上中學時追求過女孩,應該說在性角色認同上已有一定火候,但是後來因偶然機會有過一次同性戀經曆,隨後雖一再克製自己,仍難奏效。在壓抑自己達四五年之後,心理上仍舊一直渴望,最後終於再次開始同性戀生活方式,以致完全陷入其中,難以自拔。
我不能肯定是先天還是後天,可能一半對一半。我覺得自己是後天的。如果上高中時不碰上那個漂亮男孩,我可能會去愛異性。
另一位說得更明確:一個人十三四歲已開始性成熟,產生了性追求、性發泄的要求,但婚姻規定異性結合年齡要到二十多歲,這中間十餘年空隙使人類性饑渴不好滿足,便發生困惑。其間異性的接觸要遭到社會、家庭的非難,而同性接觸的機會隨時存在,一旦兩人間發生了性的滿足,便會深深吸引,影響終生。一個人成熟過程中最初認識的人(媽媽、爸爸)最親密;最初學會的詞語最不會忘記(比如兒時學會的方言),最初習慣的飯食也會一生留戀……那麼最初的性經驗呢?也是終生回味留戀的。如果一個人最初的是同性,這種習慣形成規律,不能說是生理的反常。
我們將同性戀成因中強調首次性經驗重要性的理論稱為空白占據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性行為方式和性角色認同這二者之間雖然關係密切,但畢竟是兩回事。人們可以在認同了某種性別角色之後,在一段時間裏性行為方式還是空白。一旦某種性行為方式首先占據了這一空白,就大有可能固定下來,形成終身的性取向。而這種被選中的性行為方式同性別角色認同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也就是說,那些性行為方式以同性為對象的男子並不一定認同女性角色;那些在心理和生理上完全認同男性角色的男子也並不一定將性行為方式固定到異性間的交上。
除了對最初性經驗的強調之外,戀母情結在本次調查中也占據了比較顯著的地位。戀母情結又稱俄底浦斯情結。這一概念取自希臘神話中俄底浦斯殺父淫母之意。前文曾提到弗洛伊德的一個觀點,即認為同性戀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戀母情結,我們的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論斷。雖然並非所有的同性戀者都有戀母情結,但這種情形確實存在。
以下就是一些同性戀者的說法:我5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經常打罵我,我那時小,也不知道反抗,自己有主意了,才開始反抗父親。我認為自己走上這條路和缺少母愛有關。
我媽是個善良的婦女,總受我叔叔們的欺負。我的性格像媽媽。我對父親反感。他對我們不負責任。我常想,他既然不愛我們,為什麼當初要生我們。
在家裏我母親當家,處於領導的地位,而我父親處於被領導的地位。我很小的時候,父母經常打架,而我總是站在母親這一邊。
我更喜歡母親,因為母愛是任何愛所不能比擬的。母愛最細膩,最深長,最持久。它不會因為兒女的任何變化而改變。
我母親總愛護著我,我爸爸總罵我,說我光會花錢不會掙錢,成天為了錢大吵大鬧的,我都怕死了。我父親隻在錢物上滿足我的要求,沒有給過我多少父愛。
我父親是個老工人,模範共產黨員,從來不顧家,整個家都由母親來照顧。我對父親毫無感情,連‘爸’都沒叫過,叫過他‘老頭’,把他弄急了。他太古板了。我羨慕過別人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