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收有“臨死、臨終、臨絕”等係列詞而未收“臨卒”詞條;“臨卒”與“臨死、臨終、臨絕”一例,宜據補上。
【枝分】
○枝分葉布,所在為雄。(曹全碑)
○乃侯於薛,苗胤枝分。(平輿令薛君碑)
○治致雍熹,尊天重民,禪位虞[闕]光受茅土,通天三統,苗胄枝分,相土脈居,因氏唐焉。(漢成陽令唐扶頌)
枝分,謂像枝條那樣分佈,比喻分佈甚廣。東漢新詞,此後文獻典籍遞有使用。《抱樸子》內篇卷三辯問第十二:“或曰:‘聖人道不得枝分葉散,必總而兼之,然後為聖。’”《晉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十八《段灼》:“若慮後世強大,自可豫為製度,使得推恩以分子弟,如此則枝分葉佈,稍自削小,漸使轉至萬國,亦後世之利,菲所患也。”《陳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三:“於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樞乃依次剖判,開其宗旨,然後枝分流別,轉變無窮。”《鶴林玉露》卷三:“考定世次,枝分派別而歸於本統者為仙源積慶圖。”《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職官誌第一百十七職官四:“考定世次,枝分派別,而係以本宗曰仙源類譜。”
《漢語大詞典》收有“分支、分岔”義,僅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淮水於縣枝分,北為遊水”和《沔水上》“[漢水]北出旬山,東南流,徑平陽戍,下與直水枝分東注”二例為書證。“枝分”的“分佈甚廣”義,《漢語大詞典》缺收,應據補。
【並集】
○幾尊靈祗,敬鬼神,寔為黔黎祈福□鹹慕義民相帥,四麵並集。(東海廟碑)
並集,即集聚。傳世材料中用例不少。《後漢書》卷二明帝紀第二:“夏五月戊子,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懷遠,祥物顯應,乃並集朝堂,奉觴上壽。”《晉書》卷二十四誌第十四《職官》:“郎初拜,皆沿漢舊製,並集都座,交禮遷職,又解交焉。”《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夜佐史並集,忽有鳥大如鵝,蒼黑色,飛入高祖帳裏,皆驚愕,以為不祥。”《舊唐書》卷二十三誌第三禮儀三:“及行事日,揚火光,慶雲紛鬱,遍滿天際,群臣並集於社首山帷宮之次,以候鑾駕。”《元史》卷八十七百官誌第三十七百官三:“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屬蒙古人並集賽軍站,色目與漢人相犯者,歸宗政府處斷,其餘路府州縣漢人蒙古色目詞訟悉歸有司刑部掌管。”《日知錄》卷三十一《柳城》:“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並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宰,上自作文以祭之。”
《漢語大詞典》收有“並聚”一詞,“並集”失載;“並集”與“並聚”為同一係列詞,宜據補。
【神祗】
○厥澤鴻醇,則百姓敬之如神祗,愛之如慈親矣。(太尉陳球後碑)
○斯可謂德應神祗,獲坤□之助,垂曜於無窮者已。(成皋令任伯嗣碑)
○天[闕]仁人,孝弟之至,通洞神祗,蓋淑[闕]賞,則庶民勸。(都鄉孝子嚴舉碑)
○待事楊□□□守古荷賊曹掾杜仁,至孝殷勤,雖不□□□□出,神祗祐助,橋遂考[闕],萌兆賴祉。(蜀郡屬國辛通達李仲曾造橋碑)
○是以神祗降祚,乃生於公,實履忠貞,恂美且仁,博學甄微,靡道不該。(太尉楊震碑)
○恭肅神祗,敬而不怠。(三公山碑)
○信感神祗,靈瑞符[闕]。(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
神祗,即神祇,天神與地神。泛指神靈。《國語》卷二《周語》中:“內官不過九禦,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祗而已。”《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祗可得而禮。”《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列為年紀,蓋以感致神祗,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稱為中興。”《三國誌·蜀誌》卷二《先主·劉備》:“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祗,漢有天下,歷數無疆。”《夷堅誌》乙卷八《湯顯祖》:“吾行五雷法,神祗在掌握中,豈當屈身拜於土偶之前?”《唐文萃》卷九十二:“孝達於神祗,居憂也,哀貫於天地。”《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九樂考二《歷代樂製》:“今既與古祭法有別,乃以神祗位次分樂配焉。”
對於這樣一個出現較早而又用例繁富的詞語,《漢語大詞典》竟然失收。當據補。
【明神】
○脩治狹道,分子效力,□□如農,得眾兆之歡心,可謂卬之若明神者已。(武都太守耿勳碑)
○固始令段君夢見孫君,則存其後,就其故祠,為架廟屋,立石銘碑,春秋烝嘗,明神報祚。(楚相孫叔敖碑)
○明神弗歆,災害以生。(桐柏淮源廟碑)
○袁府君肅恭明神,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西嶽華山廟碑)
○為政以德,五教時序,肅恭明神,敬奉禋祀,勤恤民隱,而除其害。(殽阬君神祠碑)
明神,即神靈,古謂日、月、山、川之神。先秦典籍已見,《周禮·秋官·司盟》:“北麵詔明神。”注:“明神,神之明察者,謂日月山川也。”《左氏春秋·莊三十二年》:“國之將興,明神降之。”西漢後繼續沿用,《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谘於固實,不幹所問,不犯所知。’”《後漢書》卷四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隗囂傳》:“有司穿坎於庭,牽馬操刀奉盤錯鍉,遂割牲而盟曰:‘凡我同盟,三十一將,十有六姓,允承天道,興輔劉宗,如懷奸慮,明神殛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九十八:“藩對曰:‘若使神明無知,則安能降福?必其有知,則私己求媚之事,君子尚不可悅也,況於明神乎?’”《金史》卷三十九誌第三十:“俎豆畢陳,物其嘉矣。馨香始昇,明神燕喜。”《太平廣記》卷三百○六神十六《冉遂》:“錦衣遽下馬入林內,既別,謂趙氏曰:“當生一子,為明神善保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