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收有“明祇”一詞,“明神”缺載;“明神”與“明祇”一例,應據補。
【銜詔】
○元初之□□□擾攘,君考銜詔,東掃其難,宰化□符守吳郡,再在□□復牧青州,風聲所加,□□□布,愛樹之美。(稾長蔡湛頌)
銜詔,即遵奉皇帝的詔令。《魏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初,早生之反也,世宗遣主書,董紹銜詔宣尉。”《臨川文集》卷九古詩《送元厚之待製知福州》:“銜詔出梨嶺,方為遠人慕。”《說郛》卷三十七《閑燕常談》:“大觀中,薛肇明和上皇禦製詩,有曰:‘歡聲似鳳來銜詔,喜氣如雞去揭竿。”
《漢語大詞典》收有“銜令、銜命、銜敕”等係列詞,失收“銜詔”一詞。
【秩祠】
○□□□復舊典,造立靈廟,以一大牢,春秋秩祠。(帝堯碑)
秩祠,即秩祀。《後漢書》卷四十輿服誌第三十《輿服》下:“五嶽、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霑秩祠,皆礿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雍熙初以郊祀恩進,秩祠部員外郎。”《西湖遊覽誌》卷二十一北山分脈城內勝跡《祠廟》:“景定二年從監學之請,立為土神,封鄂王,改諡忠文廟,曰:忠顯王之父母、妻子,下逮將佐,皆有命秩祠。”
《漢語大詞典》收有“秩祀”一詞,“秩祠”失收;“秩祠”與“秩祀”為同一係列詞,當補。
【蒙福】
○於穆肅雍,上下蒙福,長享利貞,與天無極。(史晨饗孔廟後碑)
蒙福,即蒙受福澤。傳世文獻中也有不少用例,《潛夫論》卷四《三式》第十七:“賢才任職,則上下蒙福;素餐委國,位無凶人,誠如此,則諸侯必內思製行而助國矣。”《世說新語》卷下之上《賢媛》第十九:“辭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脩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訴;若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舊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三十:“是以人君愛卹百姓,常為擇賢,或稱河潤九裏,京師蒙福;或人興歌詠,生為立祠。”《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陛下若勤勞罪己,憂人之憂,則四民安居,海內蒙福;如不卹民病,廣事浮費,奉佛求福,非天下所望也。”《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傳第二百二十:“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
《漢語大詞典》收有“蒙恩、蒙澤”等係列詞,“蒙福”一詞缺載;“蒙福”與“蒙恩、蒙澤”一例,宜據補。
【考龜】
○博求遺苗,曾玄孫子,考龜吉辰,五月辛卯,宜以存廢,可立碑祀。(孫叔敖碑陰)
考龜,古代以龜卜決疑,謂之“考龜”,又叫“考卜”。《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孝靜紀》:“今遠遵古式,深驗時事,考龜襲吉,遷宅漳滏。”《漢語大詞典》收有“考卜”,失載“考龜”一詞。
【招請】
○於是國君備禮招請,濯冕題剛,傑立忠謇,有夷史之直,卓密之風。(巴郡太守樊敏碑)
○招請諸孫都會國右郭西道北,處所顯好,興上罕祭,倡優鼓舞,式序其胄,授之端首。(孫叔敖碑陰)
招請,即招集,邀請。《三國誌·魏誌》卷十一:“袁術備禮招請,範稱疾不往,術不強屈也。”《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七韓愈《送靈師》:“鄰州竟招請,書劄何翩翩。”《法苑珠林》卷五十五愛請篇第三十九之餘《施福部》:“妻吳郡全氏,尤能精苦,每設齋會,不逆招請,隨有來者,因留供之。”《宋書》卷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三《隱逸》:“江州刺史每相招請,續之不尚節峻,頗從之遊。”
《漢語大詞典》收有“招邀”,“招請”一詞失收,可據補。
【超遷】
○長與丞尉,超遷相因。(張公神碑)
超遷,即陞遷。該詞較早用於西漢,如《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孝文帝悅之,超遷一歲中至大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又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而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鹽鐵論》卷三刺復第十:“招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超遷官爵,或至卿大夫,菲特燕昭之薦士,文王之廣賢也。”
此後承用不絕。《三國誌·魏誌》卷二十三:“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遷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績。”《舊唐書》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宣宗》:“又觀察史、刺史交代之時,冊書所交戶口,如能增添至千戶,即與超遷。”《容齋隨筆》四筆卷十:“先是,選司注官,惟視其人之能否,或不次超遷,或老於下位,有出身二十餘年不得祿者。”《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世祖九:“定內外官,以三年為考,滿任者遷敘,未滿者不許超遷。”《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成化二年,超遷國子祭酒。”例繁,不備舉。
【列種】
○君不事黃耇壽,霣沒歸[闕]窆且於中嶽玄照洞,倉弘高顯□□□□□刻畫文磐堂,列種諸奇樹窈何楇。(嚴訢碑)
○列種嘉奇樹,特為之潤鮮,忠業與□□猶君恩使然。(堂邑令費鳳碑)
○列種栢樹,吏卒養護。(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
○列種槐梓,方茂爛兮。(張公神碑)
列種,指成行地種植。《三國誌·魏誌》卷三十:“積石為封,列種鬆柏。”《隋書》卷七誌第二《禮儀二》:“普通二年又移籍田於建康北岸,築兆域,大小列種梨柏。”《宋書》卷八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蕭惠開》:“惠開素剛至,是益不得誌,寺內所住齋前有嚮種花草甚美,惠開悉剗除,列種白楊樹。”《說郛》卷五十九下《齊春秋》:“豫章王於郊起山,列種桐竹,號為桐山。”
《漢語大詞典》收有“列樹”、“列植”二詞,“列種”一詞失收;“列種”與“列樹”、“列植”一例,應據補。
【攘去】
○為民父母,攘去寇凶,[闕]用無[闕],奸[闕]越竟,民移俗改。(三公山碑)
攘去,即剷除、除去的意思。“攘去”是由動語素加動語素構成的使成式複音詞,即通常所說的動補結構。《白虎通義》卷下《德論下·聖人》:“攘去不義,萬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謂至人。”《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七十二《仆固懷恩》:“今陛下攘去犬戎,即宮京邑,懷恩進不勤王,退不釋眾,其辭曲,必不來矣。”《東坡全集》卷三十六記十四首《寶繪堂記》:“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裏,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遠屏生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