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收有“攘除、攘棄”等詞,“攘去”一詞失收,當補。
【示後】
○銘勳示後,以章厥煇。(富春丞張君碑)
○勒石示後,後生惟則。(都鄉孝子嚴舉碑)
○乃共追錄厥勳,鐫石示後,俾延億軨,垂不翳隊。(繁陽令楊君碑)
○於是故吏門人,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銘示後,俾有彝式。(泰山都尉孔宙碑)
○銘勳示後,以章厥煇。(富春丞張君碑)
○臣□□□勒石示後,乃作頌曰:□□□□,降茲惠君。(析裏橋郙閣頌)
示後,謂昭示於後人。傳世典籍中用例亦多。《後漢書》卷八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張皓傳》:“騰等雖幹上犯法,所言本欲盡忠正諫,如當誅戮,天下杜口,塞諫諍之源,非所以昭德示後也。”《唐會要》卷二十六《大射》:“緬惟古製,罔不率由,自我而闕,何以示後?”《容齋隨筆》續筆卷第十三《汲塚周書》:“唐太宗時,遠方諸國來朝貢者甚眾,服裝詭異,顏師古請圖以示後,作《王會圖》,蓋取諸此。”《明文海》卷二百二十二序十三《著述·河防一覽敘》:“若與水相忘者,國家萬萬年大計在焉,誌之以示後也。”
《漢語大詞典》收有“示世”一詞,“示後”缺收;“示後”與“示世”一例,可據補。
【全育】
○勸勉趍時,百姓樂業,老者得終其壽,幼者得以全育,甘棠之愛,不是過矣。(武都太守耿勳碑)
○□□救傾兮,全育孑遺。(析裏橋郙閣頌)
全育,乃“養育”、“保全”義。傳世材料中也有不少用例。《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後列傳》:“在洛二十餘年,皇子全育者,惟肅宗而已。”《晉書》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王濬》:“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軍,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唐文粹》卷七《由鹿賦》並序:“偶巧網之生致,蒙主人之全育,飲以渫井,飼於芳庭,寢臥荃柔騰倚蘭馨。”《東坡全集》卷六十五奏議十七首《赴英州乞舟行狀》:“雖罪累之重不足多惜,而死非其道,則非仁聖不殺全育之意也。”
《漢語大詞典》收有“全養”,“全育”一詞失載;“全育”與“全養”一例,應據補。
【昆嗣】
○昆嗣切剝,哀慟感情。(金鄉長侯成碑)
○葉葉昆嗣,福祿茂止。(先生郭輔碑)
昆嗣,即後昆,後代子孫。揚雄《答劉歆書》:“其不勞戎馬高車,令人君坐帷幕之中知絕遐異俗之語,典流於昆嗣,言列於漢籍,誠雄心所絕極至情至所想遘也。”《唐代墓誌彙編》乾封○四二《大唐故黔州洪杜縣丞張君並夫人上官氏墓誌銘並序》:“渾儀測象,回軒茹強,祚流昆嗣,厥繫靈長。”《太平廣記》卷三百八十九塚墓一《陳思膺》:“明日將去,乃曰:‘吾識地理,思有以報。遙見此洲上裏,地形貴不可言,葬之必福昆嗣。’”
《漢語大詞典》收有“昆後、昆裔”等一係列詞,“昆嗣”缺載,宜據補。
【季子】
○季子信舊,帶樹鬆兮。(孝廉柳敏碑)
○□□□□□,光武皇帝之玄,廣陵王之孫,俞鄉侯之季子也。(酸棗令劉熊碑)
○季本平生素以奴婢田地分與季子雍直,各有丘域。(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季子,指小兒子或小女兒。《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苻雄》:“苻雄字元才,洪之季子也。”《舊唐書》卷一百十七列傳第六十七:“郭英乂先朝隴右節度使、左羽林軍將軍知運之季子也,少以父業習知武藝,策名河隴間,以軍功累遷諸衛員外將軍。”《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異人二·呂翁》:“季子倚最賢,年二十四為右補闕。”《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王素字仲儀,太尉旦季子也。”《元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二《史元澤》:“史元澤字潤甫,秉直季子也,身長八尺,音如洪鐘,善騎射,勇力絕人。”以上諸例均指最小的兒子。
《五燈會元》卷一《東土祖師·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此例指最小的女兒。
《漢語大詞典》於“季子”條下收有二人名,一為春秋時吳季劄,一為戰國時洛陽人蘇秦;其“小兒子或小女兒”義缺收,自當據補。
【臣吏】
○臣吏播舉而悲叫,梨庶踴泣而忉怛,追恩念義,縗絰墳側,因作頌曰:穆穆我君,帝顓之胄。(益州太守高頤碑)
○到官朞月,見臣吏,勑兒子,人命呼吸不欲煩擾吏民,欲生見舊土,歸終於家。(慎令劉脩碑)
臣吏,泛指群臣百官。傳世典籍中也時有用例。《風俗通義》卷二《葉令祠》:“後天下一玉棺於廳事前,令臣吏指排,終不動搖。”《水經注》卷三十一:“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晉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後妃下·康獻褚皇後》:“領同徒蔡謨等上奏曰:‘……謹伏地上,請乞陛下順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協天人,則萬邦承慶,群黎更生。’”《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劉穆之王弘》:“桓玄克京邑,收道子付廷尉,臣吏畏恐,莫敢瞻視。”《太平廣記》卷九十五異僧九《洪昉禪師》:“昉見侍衛、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請王賜之餘食。”
《漢語大詞典》收有“臣官、臣僚”等詞,“臣吏”失收;“臣吏”與“臣官”、“臣僚”二詞一例,可據補。
【舊土】
○到官朞月,見臣吏,勑兒子,人命呼吸不欲煩擾吏民,欲生見舊土,歸終於家。(慎令劉脩碑)
舊土,即故土,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傳世文獻中亦不乏用例,《三國誌·魏誌》卷十一:“國淵字字尼,樂安蓋人也,師事鄭玄,後與邴原、管寧等避亂遼東,既還舊土,太祖辟為司空掾屬。”《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王祥》:“將死,烈欲還葬舊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流涕曰:“不忘故鄉,仁也;不戀本土,達也。惟仁與達,吾二子有焉!”《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宋文帝賜以牽車,七年遂還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