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東漢碑刻典故詞與縮略詞語(1)(2 / 3)

【守真】

○顯虛無之清寂,雲先天地而生,乃守真養壽,獲五福之所致也。(老子銘)

○根道核藝,抱淑守真。(北海相景君銘)

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語出《莊子·漁父》:“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

【台鼎】

○乃就台鼎,厲足高□。(稾長蔡湛頌)

台鼎,古稱三公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語本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嶽,降生我哲,應鼎之足。”

2.出自非同一作品的

東漢碑刻中,有的典故詞來源於兩部不同的典籍,即一個詞的兩個語素分別來自不同的作品。

【旌弓】

○州郡聞知,旌弓禮招,復為從事,眈眈虎視,不折其節。(竹邑侯相張壽碑)

旌弓,徵聘賢士的旌旗和弓。語本《孟子·萬章下》:“[招]大夫以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引逸《詩》:“翹翹車乘,招我以弓。”

【屍素】

○得在中州,屍素食祿。(三公山碑)

屍素,原指空佔受祭的屍位,白吃飯不幹事,後來比喻居位食祿而不盡職。自謙之詞。語出《虞夏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屍,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素,清代陳奐《毛詩傳疏》:“素謂之白,又謂之空也。今俗以徒食為白。”

二、形成方式

東漢碑刻典故詞全部為雙音節詞,有著不同於一般語詞的獨特的結構特徵。跟典故詞所出的原文句相比,如按其語素是否有所變換改動,典故詞的構成形式基本可分成變換型和非變換型兩大類。

1.變型

指典故詞的語素不是照搬原文句中的詞形,而是改換某一個語素字,或全部改換。共計5例。

【樂旨】

○樂旨君子,□□無疆。(衛尉衡方碑)

樂旨,和美。《詩·小雅·南山有臺》:“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樂隻君子,萬壽無期。”又:“樂隻君子,邦家之光。樂隻君子,萬壽無疆。”

【抱器】

○抱器幽潛,永歸蒿裏。(淳於長夏承碑)

抱器,語出《易·繫辭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後以“抱器”喻懷才待時,不苟求名利。

【重仞】

○宮牆重仞,允得其門。(郭泰碑)

重仞,即累仞,數仞。形容高。語出《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五五】

○五五之月,令丞解喪。(鮮於璜碑)

○五五斷仁,大將軍辟。(巴郡太守樊敏碑)

○母氏以□□,□□而悼傷,服[闕]菲五五,縗杖其未除。(堂邑令費鳳碑)

五五,語出《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五五相乘為二十五,漢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

【壹變】

○不能闡弘德政,恢崇壹變,夙夜憂怖,累息屏營。(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

壹變,語出《論語·雍也》:“魯一變,至於道。”一、壹通。

2.非變型

指典故詞的語素完全照搬原文句中的詞形,不作任何變動。

又可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典故詞的語素提取於其原文句的同一子句,共48個。如果從典故詞的語素是否從原文句中連續提取來看,又存在連續提取型和非連續提取型兩種形式。

連續提取型共26個,如:

【託六】

○乃翻爾束帶,玄論窮理,直道事人,仁必有勇,可以託六。(博陵太守孔彪碑)

託六,語出《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業,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注:“孔曰‘六尺之孤’,幼小之君。”託:託付。六尺,形容個子不高,古代尺短,六尺約合今日138厘米。孤,指死去父親的小孩。“託六尺之孤”意即“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託六”一詞係截割“託六尺之孤”而成,表示能擔當大任和值得信賴。

【惟良】

○乃旋色厲,更跡惟良。(稾長蔡湛頌)

惟良,賢良、賢能的官吏。語出《書·君臣》:“嗚呼,臣人鹹若時,惟良顯哉。”

【疇谘】

○自三五迭興,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諸侯,是以唐虞疇谘四嶽,五歲壹巡狩,皆以四時之中月,各省其方,親至其山,柴祭燔燎。(西嶽華山廟碑)

疇谘,訪求、訪問。語出《書·堯典》:“帝曰:‘疇谘若時登庸。’”

【從心】

○年踰從心,執節抱介。(從事武梁碑)

從心,代指七十歲。語出《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式序】

○清虛澹泊,後嗣式序。(綏民校尉熊君碑)

○□階□□,式序堂堂。(冀州從事郭君碑)

○式序在朝,野無螟貸,豊年番庶。(楚相孫叔敖碑)

式序,本指按次第、順序,此指在朝為官。《詩·周頌·時邁》:“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明昭有周,式序在位。”鄭玄箋:“用次第處位。”

【憖遺】

○上天不惠,不我憖遺。(高陽令楊著碑)

○憖遺,出《詩·小雅·十月之交》:“擇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擇有車馬,以居徂向。”陸德明《釋文》引《爾雅》:“憖:願也;強也。”“憖遺”本意為願意留下,後以“憖遺”或“天不憖遺”作為哀悼老者之辭。

【寧儉】

○公託受純和之氣,□有樂道寧儉之性,疾雕飾,尚樸素,輕榮利,重謙讓。(太尉劉寬碑)

○貴速朽之反真,慕寧儉之遺則。(泰山都尉孔宙碑)

寧儉,寧可儉約。語出《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匪石】

○嗚呼君兮匪石是為,州郡禮遇兮名貫於四表。(綏民校尉熊君碑)

○每在選舉,遜讓匪石。(涼州刺史魏元丕碑)

○言必忠義,匪石厥章。(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

匪石,非石,不像石頭那樣可以轉動。形容堅定不移。出於《詩·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