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東漢碑刻成語研究(2)(3 / 3)

“危危累卵”則是通過重疊“危”字緊縮而成。

5.移位

即在原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調換語序而形成成語。共2例。例即:

○風移俗易(漢成陽令唐扶頌)←《禮記·樂記》:“故樂行而倫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上皆寧。”

○眈眈虎視(北軍中侯郭仲奇碑)←《周易·頤》:“虎視眈眈,其餘逐逐。”

6.化合

這種方法是在語源材料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僅利用原文的個別字詞,化用原文的意思而增加新的字詞,從而構成一個新的固定組合。共2例,即“發憤臨川”和“臨川不倦”。例即:

○發憤臨川臨川不倦←《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注:包曰:“逝,往也。言凡往也者,如川之流。”

7.多頭組合

這種方法是指一個成語由兩個語源合併而產生出來。東漢碑刻語料中僅有1例,即“孳孳臨川”。它呈兩兩組合的形式,分成前後兩部分,每一部分各有自己的語源,且兩個語源分處於不同的兩部著作中。例即:

○孳孳臨川(敦煌長史武斑碑)=[孳孳←《孟子·盡心》:“孳孳為善者。”]+[臨川←《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8.概括

這種成語的語源材料往往有比較完整的內容或有比較複雜的情節,有的還包含著一個歷史事件或故事等。這個成語是把整個語源材料的內容加以概括提煉而成。共有2例,即“阿鄭之化”(西陝頌)和“獻善去否”(國三老袁良碑)。

“阿鄭之化”就是概括子奇治東阿而使東阿大化和子產相鄭而使鄭國“內無國中之亂,外無諸侯之患”等歷史事件而形成的。“獻善去否”則由《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又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個情節提煉而成一個固定組合,意指進獻善者,廢除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勸善規過。

二、成語的語法結構

成語是詞的固定組合的一種形式,其構成部分的語素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語法上的聯繫,構成各種各樣的語法關係。東漢碑刻中成語的構成語素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絕大多數表現出多層次性的特點。如果根據第一層次詞語間的語法關係來確定整個成語的語法結構的話,基本可以分為主謂、偏正、述補和聯合四種。

1.主謂式

主謂式成語的構成成分的第一層次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為主語部分,一部分為謂語部分。其第二層次的組成形式有:

①[主(主謂)+謂(補充)],如:義高秋雲(荊州刺史度尚碑)、行潔冰霜(荊州刺史度尚碑)等。

②[主+謂(支配)],如:恩如浩春(外黃令高彪碑)、各得其所(漢安長陳君閣道碑)等。

③[主+謂(偏正)],如:日不移晷(巴郡太守張納碑)、路不拾遺(博陵太守孔彪碑)等。

④[主(聯合)+謂(偏正)],如:文武備兼(沛相楊統碑)、名實相副(堂邑令費鳳碑)、昊天不弔(浚儀令衡立碑)等。

⑤[主(偏正)+謂(偏正)],如:道殣相望(鮮於璜碑)、明德惟馨(西嶽華山廟碑)等。

⑥[主(數量)+謂(支配)],如:萬裏同風(鮮於璜碑)等。

⑦[主(支配)+謂(支配)],如:畫地為獄(仙人唐公房碑)等。

⑧[主(聯合)+謂(支配)],如:鳳皇來儀(樊毅脩華嶽碑)等。

⑨[主(主謂)+謂(疊音詞)],如:虎視眈眈(北軍中侯郭仲奇碑)等。

2.偏正式

偏正式的第二層次的結構關係又有以下五種形式。

①[偏(聯合)+之+中心詞],如:旬月之間(荊州刺史度尚碑)、儋石之蓄(浚儀令衡立碑)、珪璧之質(北海相景君銘)、阿鄭之化(西陝頌)等。

②[偏(偏正)+正(偏正)],如:凡百君子(魯峻碑)、無為而治(綏民校尉熊君碑)、不可勝數(郎中馬江碑)等。

③[主(支配)+正(偏正)],如:臨川不倦(從事武梁碑)、見機而作(老子銘)等。

④[偏(疊音詞)+正(聯合)],如:行行義勇(安平相孫根碑)、司司不解(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眈眈虎視(竹邑侯相張壽碑)等。

⑤[偏(介賓)+正(偏正)],如:與世無爭(婁壽碑)等。

⑥[偏(偏正)+之+中心詞],如:無為之治(漢成陽令唐扶頌)、不測之謀(校官碑)等。

3.述補式

述補式成語的語法結構分為述語和補語兩個部分。述語可以是單純的,既可以是單音詞,也可以是疊音詞。補語可以是數量補語,可以由動詞或形容詞性的成分充當,也可以由名詞性成分充當。第二層次的結構關係有:

①[述(支配)+補],如:視民如子(梁相諱汎碑)、投財如捐(漢成陽令唐扶頌)、移意萬裏(仙人唐公房碑)、愛氓如子(析裏橋郙閣頌)、誨人不倦(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好學不厭(婁壽碑)、遭家不造(趙寬碑)、發憤臨川(從事武梁碑)等。

②[述(疊音詞)+補],如:孳孳臨川(敦煌長史武斑碑)、危危累卵(析裏橋郙閣頌)等。

③[述+補(偏正)],如:樂以忘憂(婁壽碑)等。

4.聯合式

聯合式成語不僅數量最多,所佔比例最大,而且其語法關係和語義結構也複雜多樣。

在語法關係上,如從第二層次的語法關係來看的話,主要有四種形式,即:

①[聯合(支配+支配)],如:興滅繼絕(成陽靈臺碑)、有生有死(北海相景君銘)、消邢瘦臘(梁相孔耽神祠碑)、倍道畔德(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絕聖棄知(老子銘)、商時度世(小黃門譙敏碑)、昭德塞違(司隸從事郭究碑)、告子屬孫(巴郡太守樊敏碑)、盈道充塗(外黃令高彪碑)、優賢颺歷(漢成陽令唐扶頌)等等。

②[聯合(主謂+主謂)],如:本同末異(漢成陽令唐扶頌)、生榮死哀(司隸從事郭究碑)、風移俗易(漢成陽令唐扶頌)、神怒民怨(殽阬君神祠碑)、道富財貧(梁相孔耽神祠碑)、心開意審(童子逢盛碑)、生榮亡哀(太尉劉寬碑)、雲行雨施(博陵太守孔彪碑)、家饒戶富(張公神碑)、民移俗改(三公山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