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書品篇(1)(1 / 3)

《秦腔》:讓長篇成為長篇

這個題目是後來想到的,也是從時下長篇小說的話題引起的。當我們麵對林林總總、可以說是提不起興致的長篇小說的時候,有人驚呼,長篇的味道何在,那些叫做長篇小說的東西,能讓你有閱讀的興趣嗎?於是,就有了讓長篇成為長篇這樣一個話題。

這部長篇,是眼下文學的一個亮點。倒不因為,它出自名家賈平凹的手筆。它在小說的包容量、藝術的完整性,以及人物個性化諸多方麵,為時下長篇小說提供了可討論的話題。一部長篇,以其厚實、鮮活、整體上的飽滿,引人注目,實屬不易。

長篇之所以為人們所重視,除了它所承載的內涵,也是因為在眼下,它可以為出版社或者個人帶來上好利益。這種潛在的經濟增長點,是當前的長篇為眾多作者趨之若鶩的一個原因。所以,每年度的統計,長篇瘋長為不爭的事實。究竟時下的長篇產量,誰人能說出個準確的數字,好像難也。已有人統計日產量達三五部,年產千五百部。這聽起來是個嚇人的數字,可是,我們看到的多是一些題材雷同、思想浮躁、藝術淺薄,並沒有多大的思想和藝術含量的東西。一年下來,有多少人能記得起幾部來?聽說,一個很有影響的評獎,也是從那麼幾部中,挑來撥去的,評完了,也沒有給讀者和文壇什麼樣的驚喜,還多為人所詬病。從這裏,可以有這樣的認知:長篇在時下是有一個如何正名的問題了。

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僅在藝術手法上看,時下小說在文無定法、我手寫我心的誘導下,在一些所謂現代融合法、鏈接法的製作下,長篇藝術多淪為一些新聞報道式的平麵文字,某種程度上長篇是買方市場,利益的驅動,也讓未多打磨的東西,半成品招搖過市,不忍卒讀。文學平麵化,長篇難辭其咎。

在這樣的情勢下,如何讓長篇成其為長篇,成為人物的命運和生活進程的藝術展示,在讀者中重新獲得信任,有重要的意義。所以,解讀賈平凹的這部作品,可以提供人們很多的思考。

有一點,深讓我們佩服,作家把長篇作為一個時代文化的思考,也就是說,從當代農民文化發展流變中,展示生活,思考現實。長篇小說是一棵思考的文化大樹,見出思想分量。我以為,文學的分工,各有不同,而長篇的優勢是思考。也許,對當前農村文化進行思考,在許多作家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像《秦腔》這樣,對當今農民文化進行了深刻而盡情地展示,在時空上大開大闔,猶如一幅當今“清明上河圖”,一幅全息式的農村風情畫,還不多見。在作品中,關中農村,鄉裏俗事,現代文明之風的浸染,傳統道德的羈絆,無不牽動著農村文化的發展與變異,更主要的是,小說把漸行漸遠的鄉土文脈根係,同漸漸侵襲的現代商業文化風習,在清風街上下進行的或深或淺、不大不小的碰撞,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農民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既清晰而又迷茫的聯係,也看出作者麵對新的文化發展,新的農村命運,葆有的一種特殊的鄉土情懷和文化情緣。

就文化角度看,《秦腔》所展示的,一是認知鄉土文化包括農耕文化中深重的傳統力量,哪怕是多年的積澱業已成為包袱和負擔。二是如何在現代文明之光的照耀下,融會傳統文明因子,把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行現代文明的改造。三是認可有絕活技藝的農民文化精英、鄉土文明的精粹,也是當代農村現代文明的重要構成。或許如作家自己所說,秦腔也是秦地秦人的聲音,他通過這種廣大屬地普通人的聲音,傳播著與國人有著重要的精神聯結的鄉土文化的命運,麵對洶湧奔騰的現代化曆史進程,鄉土文化何去何從,作家的目光有著焦慮和急切。

所以,小說展開的生活場景,則是不急促不峻急的文化現象,濃鬱的鄉土情結、深重的傳統精神,華夏文明之於現代化的強勢負累重重,現代化的鄉土中國和地球村的當今文明,如何在精神對接上破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難題,讓我們看到了作家的深沉思考。

人物是長篇的靈魂,小說寫的是命運、是事件,但終歸是寫人物。《秦腔》以紮實的生活內容、鮮活的人物,十分質感化的藝術特色,讓人讀來興味盎然。其實是把人物刻畫當作小說情節引線,或者,成為藝術結撰的中心。

無論是著墨較多穿針引線的人物引生,還是有著兩種文化的熏陶的夏家兄弟,在對舊有傳統的依戀和舍取中,在新與舊的矛盾中,也有無足所措的茫然期待,有生命情感的撞擊和精神意誌的律動。我以為,這部作品中人物鮮活,其高明之處,是把“秦腔”活化成一種文化,而這些生活在“秦腔”世界裏的人們,負載了秦文化的精髓。人物和情節,不是天馬行空,缺乏生活的邏輯胡編亂造,不是極端個人化私人性的展覽,清風街上的人物數十上百個,都寫得鮮活,也寫得真切。引生是穿針引線的人物,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可以看成是農民文化或者農耕文化,在現代文明進程中,尾大不掉的代表。各種人物,在時代風浪衝刷下,難免浮躁,然而,秦腔的藝術卻如一種徐緩的調子,伴隨清水街的曆史,從過往走向未來,盡管前行的路,並非明朗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