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書品篇(3)(1 / 3)

如題目所示,國運——關乎國是大計,是對國家、社會、時代的發展進行曆時性的文學描述;南方紀事——從一個空間切入,描寫改革開放前沿的生活,也是對現實的生動寫真。不能不看到,這是作者站在國際國內的曆史背景中,思考當代中國的命運,抒寫改革開放前沿的領導者和參與者們的曆史貢獻的作品。近百年來,南方這塊熱土上,幾代革命者,關注民生,圖強求變,矢誌不渝,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終於找到了突破口,建立特區,幾經努力,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結和展示這個曆史進程,從中尋求真理性的意義,也就是書中所說的:“曆史將會記住,在中國,在廣東這廣袤的熱土上,有那麼一種人,為了國運昌隆,為了人民的富足安康,他們吃過苦,挨過餓,受過打擊,受過委屈,但他們始終不悔,心甘情願地流血犧牲,為尋找發展之路,他們艱難跋涉,冒險犯難,為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為發展經濟甘為人梯。”尋找發展之路,這也是作品的主題概括。

讀作品,強烈地感受到一種思想的衝擊,一種情感與精神的共鳴。不僅是因為我們共同經曆了這個年代的多事之秋:這是一個大浪淘沙、沉雄深刻的年代,一個喧嘩多元的年代,一個擔心與自信雜糅的年代,一個充滿著變革維新而迂回曲折的年代,一個有陣痛焦慮、也有蛻變釋然,令人喜憂參半的年代,一個物質主義與精神追尋同處共存的年代……這些都能從書找印證,足以引起我們的回想與深思。不獨如此,作家以求實的寫作態度,描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段段富有內涵的場景,還原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務求真實,是紀實文學本真的底線,可是,在現階段某些紀實作品中,變得十分欠缺,尤為可貴。這部作品在敘述上,有豐富開闊的曆史敘事,有精細雕刻的現實描寫。大處著眼,細部著筆,豐富的細節,鮮活的人物,富有激情的論述,富有曆史感的引征,以及結構上的層層遞進,布局上的散點透視,讀來也很有意味。作品人物眾多,幾代革命者,幾代廣東的主政者,形象生動,性格突出。為了南方的發展,為了特區建設,從穀牧到鄧小平,黨的領導人殫精竭慮,傾心傾力。特別是鄧小平,改革開放後幾下廣東,九十年代初的南巡講話掀起旋風,是民族和國家之大幸,而一代偉人為特區也為中國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宏圖大略,更是作品的華章。

我以為,作品的亮點,還在於有二:史家情懷和現實品格。

史與識,是紀實文學所看重的,史識,就是曆史感、識見、思想,是作品的筋骨。本書較為豐富地展示了從珠江文化和嶺南文化宏大背景下的改革意識的發展曆程。從中華文明發展的長河中,從人類社會的自然嬗進,以及珠江流域的文化與海洋文明的發展進程等等,展示南方改革的時代意義,展現特區對於開放改革的中國的意義。當然,對於廣東的深圳、珠海、順德等地的曆史變化,有著深入的描寫。對於眾多的理論問題,比如建立特區之初的爭議,深圳、珠海發展中期認識上的交鋒,以及現代企業股份製的建立、特區經濟製度私有化的理論探索等,作品不回避、不繞開,以真切的筆觸,抒寫真實的狀態。其史筆風範,令人敬佩。

與此相關的是作品的現實品格。全書共二十四章,改革開放、民富國強的思想脈絡貫穿始終。在一些章節中,舉重若輕寫曆史斷麵和過程,突出事件中的人物。其中,高層人物的曆史貢獻,形成改革發展、前仆後繼的曆史必然,從早年中央下派主政廣東的習仲勳,到葉選平、林若、謝非,到後來主政深圳的李灝、厲有為,以及珠海的梁廣大,省裏的吳南生、盧瑞華等等。他們的事業心、思想氣質,以及行政能力和情操品格,或詳述,或略寫,都閃爍著現實的光彩、理性的光芒。我們看到了,三十年前習仲勳頂著壓力,平反李一哲案的勇氣;看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北部的“寒極”區域落後狀態見諸報紙後,主要領導不遮掩、不避諱,並專請記者深入報道的求實精神;看到了在九十年代初,關於和平演變之爭的那段小插曲中,省委書記謝非和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不唯上、不妥協,據理力爭;看到了厲有為在黨校獨立思考經濟體製中私有化問題,也看到了梁廣大主政珠海大膽探索的種種新事,充分體現出了南方領導者們大無畏的勇氣和獨立探索的精神。這眾多的細節,突出了有性情的人物,梁廣大的大膽直言,奔放的性格,又不乏機敏;謝非的“謹言慎行,而又善於戰略思考”的沉穩;莊世平作為香港人大代表的直言,穀牧為特區建立振臂而呼怒敲桌子,陳開枝在錄製鄧小平南巡談話時隱蔽錄音等等,生動自然,有的如閑筆展現,舉重若輕,描繪了改革時代人物的精神風範,也畫出了南方領導者特有的機智與堅韌。

作品不是史傳,但如同一幅廣東改革開放的全息影像圖。作品立意於一個開放改革時代的前沿,南方的生活、南方的精神,展示了新時期以來中華大地生氣勃勃的現實,這也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縮影。因為有了這個南方的生活、南方的實踐,有了南方的探索和思考,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才有如此的幸運,如此的輝煌。所以,無論是文學的文本意義,還是現實中國的思想引領和啟迪,《國運》的出現,再次證明:“希望在南方”,希望在未來,希望屬於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