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光的散文集《日記上的時代印痕》,是一本抒發感懷、記事懷人的多篇散文合集,一本多種文體書寫的雜感文字。它分為“走不出外婆的目光”、“石頭上的曆史與文明”、“秋的私語”、“我們心中的幽靈”幾部分。這些往事感懷、親情思念、寫人紀事、文化時評的篇什,長短不一,寫法多樣,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以為,它們較為充分地表現了作家的思想旨向:文者,善也,嘉言懿行,世道人心,栽花植卉,美化環境,激濁揚清,斯文而已。換句話說,為文者抑或為人者,當是平和衝持,寬大為懷,向善向上,方成其事。這也許是眼下浮躁奢華的流行文化所不屑的,但作為一個有著耿耿心氣,以剔除社會醜惡、剖析社會問題見長的報告文學作家,楊黎光的散文同樣有著他非其所非、是其所是的執著、坦誠和顯明,彌漫著大道宏議、祛弊匡世的人文精神,表達的是對善和美的期許,對醜的不齒。
作為一個以報告文學見長的作家,他的散文引起關注,還是寫人紀事,特別是描繪親情的懷念文字。獲“冰心散文獎”的《走不出外婆的目光》一文,通過八十六高齡的外婆,對自己的恩重如山的嗬護,描繪出外婆過世,在他心中有著永遠的痛。外婆是生命的一個重要部分,無論飄行何處,都走不出外婆的目光,對於生命和人生有一種無形的影響。在這篇不長的散文中,他隻是通過細節和小場景,通過與外婆生活的斷剖麵和形體,諸如外婆的枯瘦、小腳、守寡、重病,特別是她常常深夜紓解苦悶而哭泣,每次回家給她打水洗腳、揉腳等細節,淡淡地描繪,卻是濃濃的愛意和親情,躍然紙上。同樣,在《父親的手》一文中,通過父親工傷的手,和爺孫兩代人之間的溫馨和睦,表達了親情是生活和生命的力量之源。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對外婆和父親在生命最後時刻都沒能盡孝於前,心存愧疚。逝者而已矣,來者似可追。親情是散文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此類文字汗牛充棟,而常見的是,一些作者大肆誇飾情感,張揚感覺。但在楊黎光的筆下,親情多是一種內斂的情緒,無論是在親人生前的盡孝服侍,還是後期還債似的念想,也無論是慰藉,還是愧疚與自責,包括在妻女麵前為父為夫的責任擔當,他並不是細微地張揚情感,作事無巨細的描繪,而是真切地表達感受,親情和懷念,抑或愧疚與自責,更多的是源於一種善的期待。用他所擅長的平淡而涵蘊的文字,表達出紀念、懷想與責任。我們讀到:“父親走完了他的人生曆程。他生前從未教誨兒女怎樣做人,卻以他忠厚善良的一生讓兒女們懂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父親去了,卻把手的感覺永遠留給了我。我覺得,母親的愛,像嘮嘮叨叨的小溪流過心田;父親的愛,像遼闊的海洋深而無言,父愛更偉大。”這種情感的呈示,讓人扼腕,令人思索。
楊黎光的長篇散文,有幾篇是專寫人物,他對身處開放改革前沿,在現代都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中,負麵的生活現象進行描繪,主要是對一些犯有不同問題的嫌疑人、當事者,進行了精神層麵的質詢和思想道德的考問。這些作品中,他描寫了曾握有重權的案犯,如何逐步走向犯罪之路,心靈的變化過程;也描繪了一無所有的打工者,麵對現代都市的繁華與誘惑,種種困頓、迷茫和不安,由善良純樸走向迷失自我。麵對不良的社會習氣,麵對社會肌體中的惡俗與毒瘤,麵對社會人生的種種缺失和不滿,他倡行善和美,以道德和思想的力量進行文學發問,這或許是一個責任感極強的作家,所能夠給予我們的最好方式。通過這些社會問題的人和事解剖,張揚理想的社會風尚和人文精神。在一些隨意即興的感悟文字中,他著筆於一個時期的社會熱門話題,諸如情愛、欲望,幸福、快樂的涵義,城市文明與環境保護,新好男人的標準等等,甚至不憚重複,進行多次地描繪和評析,一些關涉傳統道德和文明風習的話題,成為他論述和評析的重點。有時候,他近乎告誡和宣示——
比如,對社會公德、人文精神、市場秩序,這些事關民生大計、思想道德的,他直接地告白:“不幹淨的錢最不安全”;“如果我們的這個社會,大家都能多為他人著想,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也一定是最有希望和前途的國家和民族。”“愛心,是高尚的表現之一。一個人每奉獻一次愛心,也是一次靈魂淨化的過程。你在愛別人的過程中,也得到一次心靈的慰藉。”
又比如,關於女人、情感與美,他認為:“女人活在這個世上,活的就是情感”;“生活中有一種女人,是以自己的樸實純潔和真誠待人而活出一種光彩的,清新自然是她們的原色,她們不一定長得十分美麗,但她們在男人麵前有一種特別的、持久的魅力”;他認為,夫妻恩愛的最佳狀態,“除了責任,就是能努力地進入‘少年夫妻老來伴’的狀態”。
在一些小品式的散文中,短小的思緒,或是微小的場景,卻有著微言大義之效。《五味園六章》是一些短小的生活感悟和人物速描,也描繪出社會現象,揭示社會問題。他在《心距》一文中,揭示橫亙於人與人之間冷漠的“心距”、無情的隔膜,認為心與心的距離是十分可怕的,成為人生交往和發展的最大障礙;他通過一個青年女孩的遭遇,表明解放那些被流言的枷鎖所累的“無罪的囚徒”,痛斥被“舌頭底下壓死人”的社會心理。這六個小短章,娓娓而談,舉一反三,映照出較深廣的社會內容,體現出作者思考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