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書品篇(4)(2 / 3)

從寫法上看,楊黎光不拘成法,不為散文厚重的傳統所囿。他的散文並非依從嚴格意義上的抒情、說理或敘事的融合。紀實性、說理性是其基本風格。在這本集子中有長過數萬的,也有短僅千言者。在一些紀實人物係列中,有洋洋灑灑的鋪陳,從當事人的思想生活軌跡中,感受人生,開掘社會蘊含。而在題材上多有變化,有感懷文字,有對親情的回望,也有著力於對現實生活的思想感悟,還有論事考據之文。他的“石頭係列”,從石頭說到文明,再說到賭石頭。石頭承載著文化,也書寫著文明,然而,它卻成為一些不良之徒貪欲的籌碼,成為醜惡與肮髒的淵數。文章引述古今,議論風生,說的是“石頭上的曆史與文明”,卻是對時下的社會人心進行剖析。

也許這些篇章與所選取的內容題旨有關,楊黎光的文筆清朗,明快,講求紀實性。他很注重隨感式的論說和評析,紀實風格的鋪陳,寫人物的生活狀態和事件的來龍去脈不厭其煩,在一些寫人敘事的長篇作品中,人物和故事背景情節完整,有如他的報告文學對人物和事件的描繪。除了幾篇親情感想文字外,我以為,他多是以紀實性的故事和說理性的論說,來描繪對社會人生的感受,褒揚所是,抨擊所非,思想明確,立意廓大,尤其是他從生活的各類現象中,尋找到我們當今生活中所缺失的人文精神和文明傳統,企盼著善與美的回歸。所以,從楊黎光作品的思想內容和題材看,他的散文是充溢著精神理性的。

當然,這一點又給他的散文創作提出了可上升的空間。散文的文體無拘無束,與讀者有著天然的親和力。題材散漫不羈,可大小由之。真實地紀事寫人,展示心緒,讓讀者感受作者的真心跳動,是散文創作所長。但是,紀實性的人物和故事,容易成為報告文學或通訊特寫的雷同,紀實性強,搞不好容易損傷文學性,或者說,不能把報告文學的人物描寫等同於散文的寫人紀事。楊黎光以理性見長的隨感文字和紀實見長的人物散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思想追求和情感表達的執著,也寄望於他更多的不同風格的散文佳作問世。

2005年9月

史筆春秋意縱橫

當我們習慣於從教科書中,得到有關曆史的結論,可一旦有了新的解讀,異樣的開掘,甚至於對曆史結論徹底地顛覆和轟毀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是不習慣,不甘?還是暢快淋漓、頗為會心?但無論是讚成,還是反對,都將引起你的注意,繼而,循著作者思路,深究細品,你會有自己的感受,會有較大的觸動和震動。

這就是我讀了赫連勃勃大王(梅毅)這本《極樂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的感受。

赫連勃勃大王,一個很另類的筆名,可是,在網絡寫手界,卻卓然一家,是眾多好評如潮的大部頭的作者。而且,他致力於曆史散文的寫作,且以考證深入,論述精當,文筆灑脫,在網絡寫家中少有出其右者,因而粉絲者眾。

同樣,這也是一本曆史散文,一本輕鬆有趣、興味盎然、嚴肅認真的文字,體現了作者的識見與膽識,以及發掘曆史細微深處的執著與堅韌。作為一部描繪曆史事件的興亡史,作品從太平天國運動起始到終結,對這一“偉大的曆史事件”興亡成敗,主要的階段、主要的人物、重要的曆史細節,進行了重新的梳理、辨析和揭示。一如“大王”的其他作品,議論風生,史實豐盈,語言老到,又蘊含某種暢銷元素和些許時尚氣息。可以說,這樣的一本史論突出,趣意盎然,透著智慧和機趣的作品,在文學或史學界都引發了關注。

我們知道,過去的史書中,最為著名的是,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帝的愛國運動,這不僅中國的史家,甚至領袖革命家們,包括馬、恩經典作家們都有文字論及,數百年來流傳甚廣。而作者在本書序言中,卻當頭一擊,直言他對這個農民革命運動的“另類”認識:一是對“反帝說”進行揭露,認為,其建立之始,因為“拜上帝教”與“基督教”的血脈關係,其頭目們就“與洋兄弟們勾勾搭搭”,反帝之說何在?二是,所謂反封建,僅從“洪天王有八十八個嬪妃,後宮供其縱欲者近兩千女性”,反封建又從何談起?三是,馬克思曾有所謂“中國的社會主義”的評價,為一時之宏論,但引者多是片麵截取,作者認為,“其本意與我們學者的‘斷章取義’截然不同”。

因為有了“序言”這個綱,綱舉目張,在正文中,作者以十六章之篇幅,對太平天國縱橫十七年的曆史,進行擷其要者的評述,也有鉤沉與開掘。其中,依從時間年代和史實進展,分別有關於精神信仰:“拜上帝教”。關於男女平等與婦女解放:天王眼中的女人們。關於洋人與撚軍,關於起初的長沙之戰、日後的北伐與西征,江南守衛,天京(南京)稱王與陷落等等。並以主要頭領們特別是幾大天王的業績與敗績,或者人物的曆史命運,結構章節。於是,可以讀到,諸如洪秀全、楊秀清、李秀成、洪仁玕、陳玉成、石達開們,以及清兵頭領統率爺們、洋人傳教士等等性格生動的眾多人物。作為一部史料分析為主的隨筆文字,作者有感於此前的論述多有不當,或諱言而遮蔽,或文過飾非,而從辨析真偽,闡釋史實,分析與論述中多下了硬工夫。所以,書中資料的翔實,人物的性格傳神,曆史突發事件方麵的廣闊背景等,令人信服。這些,都源於作家重新研討這個曆史事件的動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