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想特別說的是,書中《這是上當嗎》、《尋找汾河痛惜水》兩文,最為難忘。前者為那些麵對乞討者國人不施不舍還為之鄙夷的現象,從另一角度進行思考,認為這種慈善之事,並不是什麼“上當”之舉,舉手之勞不妨為之,“把善行當做自我需要”,這不是簡單的文字表達,是在倡行一種精神。而《尋找汾河痛惜水》,也是執著而堅韌地談環保生態,那西北高原的一方河水,成為江南他鄉的作者記掛。他以記憶中的汾河,童年課本上的名勝,與現實遊曆中的實景對照,委婉地闡述麵臨環保生態的惡劣現狀,引發人們對於科學發展前景如何應對的思考。筆意沉鬱,一唱三歎,令人唏噓,讀之不能不有一種情懷與作者遊曆,為我們自己的生存現狀,扼腕浩歎。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作家的良知。
也刊也書說《讀庫》
書名:讀庫;出版者:同心出版社
圖書市場,有以書代刊的,也有以刊代書的。本書像是後者。
本書是一本綜合性的多人的文章結集,是一本雜誌化的圖書,其內容雜,其編排方式也雜誌化。按內容分為6個部分。計有:人物、文本、書鄉、樂壇、影苑、劄記等專輯,涉及到文化的諸多方麵,也可以看作是一本泛文化的雜誌類圖書。
從所收二十三篇文章可以看出編輯的意圖,選題分為兩類:一為通俗,或者是文化熱點類。著重於對時下文化界的熱門話題和熱點人物,進行推介,以增加可讀性。再,稍微雅一些的選題,有小說,以及對有關文藝專題作史料的整理和搜集。
通俗,莫過於對最近走紅的相聲名角郭德綱的推介。本書在首位以“人物”一輯開篇,收有三篇文章,一是郭的人物介紹、訪談,一是郭自己的言說,一是郭表演過的一篇“論三十年相聲之現狀”的相聲段子。似可看作郭的專輯。
與此相關的,是休閑、娛樂類的文字。在“樂壇”、“影苑”欄中,有如下題目:《香港詞人記痕》、《周星馳龍套家族》、《好萊塢電影俗套》、《海報上的休閑生活》等,從這些題目看出,是對流行文化和娛樂文化的評說,著重於一些資料的歸類。有的還配有相關圖片,吸引讀者眼球。
所謂雅,編者以“文本”一輯推出。這個“文本”之說,似有深意。即可看成是帶有標示性的。其中,也是唯一的一篇曆史小說《追我魂魄》,以全文刊發,還配有作者的自述,以及一個評論。增加其推介的力度。這是一個壯烈的抗戰故事,體現了民族魂、英雄情結,和對過往曆史和殉難者們的追懷紀念。再就是關於一些故舊的史實和地理的考索。在“劄記”欄中,有當年先鋒戲劇人士求學時經曆的,有關於域外的一個城市與思想者關係的,也有當年撥亂反正時期的個人經曆的等。
雖然,這些雅俗共存,雜然相處,但從中也可找尋到編輯的初衷。那就是盡量從深度上對當前的文化現象進行推介。
而最為重要的,也是本書的亮點是,對一些純文學的文字,一些思考性的文字,重點推介,顯示出編輯思考的著重點。如前所說,而在“文本”一欄中,收入雲杉的中篇曆史小說《追我魂魄》,可以當作本書的重要貢獻。這篇《追》,以抗戰時期一件震驚的事件為背景,描寫了浴血太行的我軍民英勇的抗敵故事,其人物是有原型的。小說曾網上發表,博得了好評。無論是對人物的描繪,還是對曆史場景的刻畫,對主人公李營長的塑造,以及對當年戰爭幸存者們精神世界的再現等等,都是一篇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上較為優秀的作品。可以說,因了這本書的收入,使這部僅在網上流傳的小說,得以有更多的讀者,也因為這部小說的收入,這個所謂“讀庫”的圖書,有了一些分量。
據悉,本書將以雜誌類的方式繼續出版下去。而這種大雜燴式的編輯方式,是不是流行的一種思路?要不,是為了躲開刊號之麻煩,總之,是一個新的情況。
得不償失的《人算天算》
作者:劉學文;出版者:長征出版社
這是一本描寫當代生活的長篇小說,長達三十五萬字。小說篇幅雖長,但人物不多,故事情節也較簡單,內容較為單薄。
小說描繪了從加拿大歸來的華人律師安然,回到中國北方臨海市,參加太平洋地區DNA證據討論會。這位曾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大學畢業後安排在豪大房地產開發公司做副總經理的律師,通過重回故地,訪問舊人,弄清了他當年不曾了解的內容,也展開了小說的故事情節。有主人公刻骨銘心的戀情,有房地產業公司大佬們的揮霍驕奢的生活,有政府官員們的腐敗行為。小說描寫了生意場上的拚搏和算計,政界人物的鬥法,男女愛情的真誠與性愛方麵的病態等種種社會世相,將臨海市某種生活圈子的當代生活作了較為豐富的表現和刻畫。
小說著重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通過不同的人生,為愛或欲(愛情或貪欲)所付出的代價,表達出人在社會現實麵前,有如一張大網,躲不開也逃不過一種宿命,即所謂的人算不如天算的主題。從正麵的角度看,主人公安然與愛侶白潔,曾是青梅竹馬,學生時代就純潔而真誠地相愛,然而,因親兄妹的關係(事先兩人並不知情),這段戀情受到女方母親白楊的反對,也有方方麵麵的原因,安然隻得遠走異國他鄉。另一方麵,與情感生活的真誠而純潔相對應的是,那些貪欲的靈魂和汙濁的現實,汙染了社會空氣。作者力圖表現出,人麵對嚴酷的現實,情感無助,也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