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書品篇(10)(1 / 3)

偵探小說、公安小說有其基本的故事框架。一般說來,要有重大案情發生,追索嫌犯,一波三折,生死較量,短兵相接,撲朔迷離。既有邪惡勢力的凶殘,又有與之鬥爭、代表正義與善良的公安人員的嫉惡如仇、犧牲奉獻。同時,情節曲折複雜,人物紅黑兩道,內外勾結;再就是最後的結局多有光明的尾巴——邪不敵正,以正製邪,矛盾化解,扣子解開。如果以這樣的基本模式看,這部作品大略如此。《夜幕較量》基本上是三條線的“較量”:一是以幾起駭人聽聞的暗殺血案和幾樁報複的命案事件,描繪了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都市中,惡勢力們為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或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或在政治上尋找保護傘,由此,也反襯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湖江公安局副局長劉鋒等幹警的機智勇敢,出生入死,一身正氣;二是以馬國寧副局長為首的這類混進革命隊伍中的少數不法分子,與南粵實業公司的胡波一夥勾結,走私販毒,恃強淩弱,黃、賭、毒無所不涉。殺人如麻,窮凶極惡,善於隱蔽,同他們的鬥爭是“夜幕較量”。這夥社會“敗類”、“蛀蟲”的滋生,表現了社會發展、曆史進步中複雜的過程;三是經濟犯罪和黑勢力的鬥爭有深層的國際背景。小說中從香港和海外的走私,到黃建國這位美國某大學化學碩士製造的大宗冰毒案,表現了當前犯罪勢力的新趨勢,為了更大利益,跨國集團、高智商的犯罪,是經濟發展、社會治安新動向。

因此,作品的主旨看似描繪了一個地方的打黑除惡的鬥爭,而實際上是對那一時期,經濟犯罪與社會形勢的深入揭示。通過打擊黑惡勢力、走私販毒,偵破幾起命案,維護社會安定,揭示了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曆史進程中,社會毒瘤無孔不入,善良的人們啊,要警惕。那些護衛一方安寧的人民公安,是我們經濟和政治的守護神,值得我們尊敬,也值得社會的尊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小說不僅描寫了公安幹警們如何與各類罪犯們鬥智鬥勇,刻畫了副局長劉鋒,幹警王剛、鄔文龍以及犧牲的董平、彭天頌等人形象。他們有過人的膽識和勇氣,有機敏的智慧和計謀,有忘我無私的精神情操,麵對種種險難,生死置之度外(劉鋒在圍剿劫匪的一次戰鬥中,腿部負傷),無愧於人民守護神的稱號。但是,在他們英勇頑強、大義凜然的背後,也有常人所不知的艱辛,家人受威脅,夫人下崗,孩子失學,以至於不被理解。小說的最後,通過近八九個月的戰鬥,所有的罪犯一網打盡,製毒的地下加工廠被搗毀。時近年關,麵對鮮花、掌聲與榮譽,劉鋒們卻“心情顯得沉重”,一路上,“彼此無言”……因為,“湖江那麼多黑惡團夥倒在我們手下,這些人哪個沒有三親六故在做官呀、經商的,三人成虎呀……那些整日不幹事,幹不成事,幹壞事的內部人員,時間多的是,金錢多的是。他們有時間有條件去領導那裏挑撥是非,而又沒人幫我們說正話……”這也許是作者的伏筆,他讓這場較量的勝者有如此沉重的心情,讓這個安寧的社會裏藏伏著不和諧的音符。由此,使得小說題旨有了新的升華。

嚴格說來,這部長篇是按暢銷小說模式展開的,好看好讀,情節單一,過程較簡單,人物也不多,雖有破案、反暴、除惡的生動情節,但由於有些地方過於強調事件的過程性,人物多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平麵性故事中展開,顯得厚實不夠。寫人物,手法嫌單一;寫經濟與社會,人物與案情之間,缺少更為複雜廣博的背景內容。這不能不是個缺憾,如果把隱藏於自己隊伍中的罪犯們,兩麵嘴臉、醜惡心態描繪得更為豐滿些,如果從更大的社會背景上揭示像馬國寧們敗類形象,描繪劉鋒們精神複雜而深刻的一麵,那麼,這部作品有可能由一個偵探破案式的過程類小說,成為揭示犯罪心理、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的矛盾,而題旨豐厚的人物性格類小說。當然,在語言的追求上,也要簡捷而有雅致,富有張力。所以,題材的優勢下,作家的創作也是一個考驗。

2005年11月

嘔心瀝血為昆曲

這本《昆曲之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作者,是老朋友楊守鬆,多年前曾以《昆山之路》、《蘇州老鄉》等紀實文學,引起文壇關注。他是一個有個性有性情的作家,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拗勁飲譽同行。當接到這本《昆曲之路》時,頗為詫異,一貫以紀實見長的作家,如何對這宗古老的藝術有了興趣?而且,這還是一個正在被搶救的藝術。

當我被書中那一段段現場的采訪,通過眾多藝術家們的訪談,對昆曲發生發展的曆史梳理所感染,被一個個為昆曲發展嘔心瀝血的藝術家們的事跡,以及各界人士對昆曲麵臨的現狀和問題的思考,所感動。我覺得,這本書同樣沿襲了作者直麵現實、勇於剖析問題的勇氣。

這是一本生動紀錄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昆曲藝術在當下境況的紀實作品,是一本風格突出,饒有興味的文學創作。

說它興味盎然,是因為書中以調查尋訪式的,從第一手材料所獲,把昆曲藝術從發生發展到新世紀“申遺”成功的過程,進行了周詳的揭示和豐富的描繪,有許多新鮮而生動的事例考證。“起始於元代末年”的這門古老藝術,最早源於當年吳國腹地昆山的民間藝術“昆山腔”,而薪火相傳凡六百餘年,仍成為當下有影響的藝術之一。藝術滄桑,代有傳人,新中國建立後,有領導人的鼎力相助,曾紅火一時,而今,文化昌明,藝術多元,昆曲藝術時興時弱,甚至被當作藝術的“活化石”。但老輩人如“傳字輩”、“繼字輩”的昆曲傳人,雖已散居各地風燭殘年,藝術的熱情卻絲毫不減。書中通過一些當事人的訪談,形象地勾畫描繪了這門藝術的現時狀態,及藝術家們傾盡心力為其發展,延續著昆曲藝術香火的努力。其中各代藝術家們所作所為,有如朝聖者的癡迷和虔誠。輩分高的如百歲老人倪傳鉞、旅居海外的老畫家侯北人、六十多年從藝者顧篤璜等,以及中生代的藝術家張繼青、王芳,專事研究的學者吳新雷,還有最新加盟者、台灣知名的小說家白先勇,以及新秀沈豐英等等,鍾情藝術,執著於昆曲,傳承高雅藝術的大家新人形象,無不躍然紙上。書中描繪了近年來,昆曲藝術在幾經式微,幾經磨難,而不斷創新發展中,各方人士各個環節付出的努力,比如,有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有民間人士的襄助,僅蘇州就有每年三百六十多場次的公益性演出,也有新生代的現代性變革,以適應觀眾口味的改造,這眾多的不同方麵的努力,才有了當下昆曲藝術新生麵、多元化的現狀。這也是作家致力於描繪的“昆曲之路”的現狀。